57歲的北大歷史系教授朱青生,他開設的「藝術史」是該校的熱門通識課程,上課要經過抽籤、旁聽者眾,還成為北大首批的「網路開放課程」,他說這門課希望能達到「中國的眼光,現代的立場」,用的教科書是厚達1200頁,由他主持翻譯的《詹森藝術史》,他說,即便是知識爆炸的年代,教師仍然要幫助學生,在面對個人無法控制的境遇下找到自我的方向,宛如仰望星空。
在課堂上他帶領著學生欣賞著經典名畫,由一幅作品看出時代精神,像是從法國畫家安格爾的名畫《土耳其宮女》,看到19世紀的古典主義。裸體女子在藍色的帷幕躺著,是慾望的窺視,「也是夾在過去與未來之間。」
藝術可以成為時空的座標,但他自己呢?他說在大時代下,自己與眾人無異。《南方人物週刊》報導,1957年的朱青生是江蘇鎮江人,自幼學畫,遇上文革時只能躲在家裡看畫,跟著老先生偷偷學畫;70年代他去工廠當學徒,成為了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耽擱了11年的功課,只好惡補外語;一邊學油畫,一邊感受到攝影、電影、電視對畫筆的衝擊。
時序進入80年代,改革開放的大浪襲來,80年代朱青生擔任「二十世紀文庫」的編輯之一,這套書和「人文與文化叢書」、「走向未來叢書」,都成為引進西學的思想資源,他和栗憲庭、高明璐成為引領中國藝術界「85新潮」的「三駕馬車」,紀錄下一切的瘋狂試驗,最後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取得美術史博士。
一樣是夾雜中國與西方的思潮中,汲取著外人的文化養份,思索著自身來時路。1988年,政論片《河殤》引起中國社會震動,他當時原本要執筆另一部紀錄片,名叫《天安門》,用他的話說,是要在「自己的文明中間找到一些因素,讓它激活,完成自我的現代化。」
2016年世界藝術史大會將首度移師中國,朱青生將參與籌辦,因此這門課將暫停一學年。他曾形容在課堂中,師生享受著「最後的古典課程帶來的面對面的感受」,這門暫時謝幕的「最後一課」,依然未完。
北大歷史系教授朱青生。(取自網路)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
本週
2
人贊助,累計贊助金額$
360
劉燕婷觀點:中東AI爭霸戰―沙烏地vs阿聯酋,中美不是局外人
12月15日至19日,第19屆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I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