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他舉例,像一場演岀明明10個人就能完成,過什麼過去要找15個人?不管藝術表達、行政管理的面向,都要做總檢討,目前對於團隊的通盤檢討後,希望在明年開始落實,「疫情發生就發生了,要怎麼把過去的東西自我檢討一次,現在的體質要怎麼往前走,這是需要思考的。」
「這段疫情絕不是一場夢,它造成的變化要怎麼去認知、調整?在核心不變的情況,要怎麼在該做跟不做之間做抉擇?」朱宗慶說,這段時間他開始反思,有些事情既然是不該做的,那為什麼以前要去做?
(延伸閱讀:「沒演出就是零!」從疫情窺見藝文團隊的脆弱 他:轉型更待何時?)
但朱宗慶扛著的不只是自己團隊,同時身兼國表藝董事長,即便自家也是重災戶,仍要繼續挺住表演藝術界,回顧這段過程他只嘆艱辛,思考的是讓所有團隊不要失去元氣,開口講的每句話,都希望能幫助整個圈子。
「我也常跟團隊講,我們要正向看這個事,當輪到我們做時,我們就盡力吧,算是有機會為社會服務。」朱宗慶說,此刻就是要透過自己的經驗跟能力調整,過去有政府補助、企業贊助時,可以多做點事,但現在要思索的是,假設外界資源都減少時,自己要怎麼活下來,「我常常講,講勇敢很俗氣,但不得不勇敢啊。」
國內疫情相對穩定 表演藝術「報復性」回攏
如今台灣疫情獲得控制,各樣表演藝術如雨後春筍爆發性演岀,如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迎來上萬人塞滿自由廣場,場館演岀周周連發,暫且度過難關。對此,朱宗慶稍微能喘口氣,但他期盼一切不只是曇花一現,此外目前的報復性消費,不是每一個團隊都有,是觀眾本來就支持的團隊才會遇到,而這也是短期的。
疫情下表藝界也彼此攜手扶持,比如果陀、全民等8大劇團聯合舉辦演員選秀,紙風車、綠光劇團推出「返笑日」影片徵件,無不期盼在劇場演岀陷入死水的時刻彼此連結。對此朱宗慶指出,碰到困難讓藝術家們變得更珍惜,更會互相打氣,同時相互連結的可能性也變大了,整個環境都希望攜手度過。
大環境依然艱困,朱宗慶也勉勵學習音樂、藝術的青年學子,不能因為疫情中斷,學音樂只要1個禮拜沒練就會退步,如今面對疫情,年輕人、學生的選擇就是趕快練習、充實,疫情來了在家更好練,「有時候不能等別人給你機會,不能等疫情結束後才做準備。」
談到年輕人,朱宗慶也從自己培育團員、舉辦JPG實驗室等經驗指出,現在年輕人的特質是接觸廣泛、看的東西很多,但看太多資訊有時候反倒會空轉、亂了腳步, 這時候就需要陪伴,用智慧來給予參考建議。像他常對JPG實驗室的學員說,實驗不一定要成功,是要探索可能性,「我每次都說不要那麼快,我們不是考試,學習、展演只是過程,經歷過這過程以後,做其他事一定會有幫助。 」
如今青年音樂家面對的環境,已經與30多年前大不相同,從國家到地方各級場館逐漸到位,下一步的困境與突破是什麼?朱宗慶認為,如今館所、人才、作品都月來越多,但觀眾增加的速度卻不成正比,因此表演藝術除了要越深越廣之外,也要慢慢為各行各業所用。
「比如學科技的人看表演後,不是只有好聽好看,可能對他頭腦、工作有些啟發。」朱宗慶談到,如他也曾跟大學合作,進行音樂與腦波的研究,醫療、教育、科技等各行各業,其實都能跟藝術相關;藝術不是只存在劇院、音樂廳裡,就像大家吃的、穿的都需要藝術,買手機除了功能外也要講求設計,要思索讓藝術為各行各業加值,彼此能夠互相幫助。
看更多【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報導:https://bit.ly/3aAQ9d6
☞從手指到眼球,掌握新聞脈動,現在就訂閱/購買紙本《新新聞》
☞想看更多政經時事、深度解析,快追蹤《新新聞》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