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雄黃」這種東西,人們可能會聯想到民間故事《白蛇傳》中的雄黃酒。其實雄黃是一種礦石,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除了藥用,還可以提煉砷元素,煅燒之後會氧化為劇毒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
在湖南石門縣,有一座號稱亞洲最大、開採歷史1500年的雄黃礦,一度為當地帶來令人歆羡的繁榮與,然而薄弱的工安與環保意識,卻釀成一場「砷中毒」噩夢,讓當地人民深深陷入集體的痛苦。
北京《法制晚報》記者上個月深入石門縣的磺廠社區進行調查,親眼目睹雄黃礦如何從鄉土的造福者變成殘害者。
68歲的磺廠社區居民朱春然守著空蕩蕩的房子,他岳母一家7口人全部患癌先後死亡,其中5人證實因砷中毒引起。如今,他獨自一人生活,身上也有大大小小的砷斑。除了他們,周圍的鄰居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砷中毒情況。
當地的磺廠醫院統計,從1971年到2013年1月,雄黃礦患砷中毒的職工中600多人已經去世,其中400餘人死於癌症。據石門縣政府披露,當地3000多居民中,1200餘人檢測出砷中毒。
「從前山清水秀的原始森林如今變得寸草不生,只怪那時候光顧著發展生產,環保意識太差!」曾擔任雄黃礦主管的楊振凱感嘆道。礦場已在2011年關閉。
磺廠社區書記龔亞東清楚記得昔日的繁華熱鬧,燈火徹夜通明,號稱「小香港」。每5天社區就會有一次趕集,五湖四海的人都會聚集在這裡做生意,不寬的馬路很快就被堵得水洩不通。
龔亞東說,從建廠開始,社區的醫院、學校、澡堂等基礎設施都配套齊全。廠區24小時運作,社區還建有歌舞廳和老年活動中心供職工和家屬娛樂消遣。
「那時候雄黃礦名氣大、效益好,獎金和工資加起來是其他地方的幾倍。許多大學生、退伍軍人還有外省的人削尖了腦袋都想進來。」老職工張貽春回憶,以前每到春節,礦裡都有福利,蔬菜、肉類等從不會少。
經濟效益帶來了物價的提升,雄黃礦的消費一度比縣城還要高,但這並沒有影響到居民的生活。甚至在溫飽剛剛解決的年代,職工們已經可以喝上新鮮的牛奶,讓周圍的村民羨慕不已。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短暫的經濟效益卻讓許多人付出生命的代價,幾十年後的磺廠再也不是從前的模樣。
如今,社區的繁榮隨著雄黃礦的關閉已不復存在,從前的歌舞廳早已倒閉,大型澡堂成了某個私人單位的倉庫,學校也只剩下幼兒園和小學。太陽一落山,這裡便很快沉寂下來。晚上七八點鐘,路上已經鮮少見到有人出來走動,連路燈都很少亮起。
而說到砷,居民們便會指著身邊的人說,這個患有肺癌,那個患有皮膚癌,大家都是砷中毒……輕描淡寫的幾句,彷彿在說別人的事。
今年1月1日,龔亞東的父親龔兆培去世。「皮膚癌轉移為肺癌,不斷開花流膿的砷斑從頭皮到腳,爬滿他的全身。」龔亞東說,父親走時正好80歲,而和他同一批的職工很多不到40歲就不在了。
如今,這裡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一群惡疾纏身的老弱婦孺。砷斑和病痛在他們的身體和心裡烙下揮之不去的印記,在恐懼中等待死亡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