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老字號 普立茲獎與時俱進

2014-04-15 13:41

? 人氣

獲得普立茲獎肯定,是眾多新聞從業人員的畢生夢想。(取自普立茲獎官網)

獲得普立茲獎肯定,是眾多新聞從業人員的畢生夢想。(取自普立茲獎官網)

今年邁入第98屆的美國新聞界盛事「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是由美國一代報人約瑟夫•普立茲(Joseph Joe Pulitzer,1847-1911)捐款成立,這個老字號的新聞獎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普立茲獎委員會的14名評審評定,每年有超過2000組作品爭取21個獎項,包含14項新聞獎與7項創作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個被新聞人視為光榮嘉冕的獎項背後,蘊藏了一個新聞業典範轉移的過程。19世紀末,普立茲主導的《紐約世界報》(New York World)掀起報紙新風潮:首創彩色漫畫、聳動筆法的社會凶案,讓他與對手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紐約日報》(New York Journal)陷入銷量大戰,為吸引目光不惜煽色腥,開啟「黃色新聞」(Yellow Press)時代。

但普立茲在死前決定終止這樣的惡性競爭,他捐200萬美元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成立新聞學院,讓哥大自1917年頒發普立茲新聞獎,鼓勵優秀的新聞專題、攝影、漫畫、社論與各項書籍、音樂創作,這些得獎作品,也為20世紀的人類歷史留下忠實紀錄,並喚起眾人對烈焰戰地與社會弱勢的關懷。

揭水門案 《華郵》記者獲獎

普立茲獎鼓勵揭發社會不公與政治腐敗,1973年《華盛頓郵報》記者伍華德(Bob Woodward)與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因揭露水門案(Watergate)而得獎;2013年《紐約時報》也以報導中國前領導人溫家寶家族的巨額財富,勇奪普立茲獎的「國際報導獎」。

為因應數位時代的劇變,2010年普立茲獎擴大報名資格,讓純網路新聞也能與傳統報業一較高下,2011年,網路媒體「ProPublica」即以「華爾街金錢機器」(Wall Street Money Machine)獲得國內報導獎(National Reporting)、2012年新聞網站「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也以探討從伊拉克與阿富汗回國的美軍身心受創的報導而得此殊榮。

數位時代下的變與不變

曾著書分析普立茲歷年得獎作品的小哈里斯(Roy J.Harris Jr.)分析,普立茲獎雖然開放讓網路原生作品也能報名,但文體種類仍然有限,一名訃聞作者就曾抱怨,他的報導無法角逐任何獎項,許多電視、雜誌的優秀作品也無緣獲獎,這是它的限制。

另外,不設級距的頒獎方式,讓大媒體囊括多項獎項後,小媒體最常展露頭角的舞台,常限於公眾服務與突發新聞獎項,或者只能與大媒體合作報導。但面對有人批評,許多媒體是為了得獎而刻意選材寫作,小哈里斯則認為,普立茲獎的存在,讓許多媒體在財務吃緊下仍保留了調查團隊,因而提供了高品質的新聞典範。

喜歡這篇文章嗎?

潘維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