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迪士尼起初打算請一位中國女導演拍《花木蘭》,但當時出現了另一位領先的競爭者:紐西蘭導演妮基卡羅(Niki Caro)。卡羅明白執導此片的重要意義。她在YouTube上一段採訪中說,中國的孩子們都學過《木蘭辭》(Ballad of Mulan)。她表示,在新的時代以一種新的方式把她展現出來,這是很大的榮幸,是件令人振奮的事情,也是種巨大的責任。
與近年的《海洋奇緣》(Moana)和《可可夜總會》(Coco)等影片一樣,迪士尼希望出品一部在文化上很道地的電影。與艾迪墨菲(Eddie Murphy)等西方影星參與的動畫版《花木蘭》不同,新版《花木蘭》的演員陣容以華裔演員為主,包括李連傑、甄子丹和鞏俐等影星。
翻拍《花木蘭》的許多工作早在開機前已經開始。參與製作的人士稱,為指導這部影片的拍攝,製作團隊對中國歷史進行了數月的研究。為避免爭議並保證能在中國上映,諮詢中國顧問的同時,迪士尼還請中國相關部門過目了劇本。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電影主管部門給出的意見包括不要聚焦某一特定朝代等。
1998年,中國政府最初禁止迪士尼在中國發行動畫版《花木蘭》,此舉是報復該公司前一年發行電影《達賴的一生》(Kundun)。《達賴的一生》講述中國佔領西藏的故事。幾個月之後,中國允許動畫版《花木蘭》在影院上映,但該片票房表現慘澹,即便以當時中國規模較小的電影市場標準來看也是如此。當時該片的盜版已充斥街頭,政府允許的上映時間不利,也可能是導致該片票房不佳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有些中國觀眾拒絕迪士尼動畫版的故事,因為相較於重視家庭觀念等中國人看重的理念而言,這部電影倡導了更多關於自我蛻變等西方價值觀。1998年版《花木蘭》的聯合導演巴里庫克(Barry Cook)稱,他的團隊希望講述一個「關於個人的故事,無關性別。」根據學者和其他專家說法,這種做法似乎從根本上不符合這個民間故事的精神。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英語系教授Lan Dong說,這部民間敘事詩本身是強調了木蘭的孝順,這是種儒家思想。Dong撰寫了一本有關花木蘭在中國和美國影響的書。Dong表示,迪士尼最初版本《花木蘭》的中心思想改變了,因為那部片子主要強調了主人公努力尋找自我的過程。
新版《花木蘭》電影強調家庭和社區價值觀。與此同時,該片也迎合了當代社會對性別的敏感。在動畫版《花木蘭》中,花木蘭的戰友們意外發現她是一名女性,而在此次真人版《花木蘭》電影中,女主角自己決定何時、以什麼樣的方式披露自己的身份,由此展現女性的魄力。
一名知情人士透露,有批觀看試映的中國觀眾也對這部電影產生了影響,他們反對花木蘭和愛人激吻的畫面,隨後迪士尼刪掉了這個鏡頭。
有些影迷多年來一直在期待真人版《花木蘭》搬上大銀幕,其中許多人為這部電影終於能上映而欣喜若狂。在美國,這部電影將繞開電影院直接在串流媒體平台上首映,目前尚不清楚這樣的上映方式是否會帶來美滿的結局。
「關於這部電影的話題是這樣:『嗯,這部電影的經濟意義是什麼?它對新冠疫情的狀況有何看法?』」一名密切參與該片製作的人士擔心地說道,「我們可沒有製作那樣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