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是黑人?」──古典音樂界「世紀懸案」再掀討論潮,非裔學者卻無法苟同

2020-09-10 07:10

? 人氣

貝多芬肖像畫。約作於1861至1897年間。(Boston Public Library@Flickr/CC BY-SA2.0)

貝多芬肖像畫。約作於1861至1897年間。(Boston Public Library@Flickr/CC BY-SA2.0)

2020年12月16日將是古典音樂「樂聖」貝多芬的250歲冥誕,然而幾個月前,推特掀起一陣「貝多芬熱潮」,卻不是討論他的偉大之作,而是「貝多芬究竟是不是黑人」,這樣的討論看似荒誕,卻反映出非裔社群對於白人寫下的歷史多有疑慮,但學者也呼籲,與其討論貝多芬的血統,不如多多挖掘真正的非裔傑出人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貝多芬是黑人」的猜想最早可能追溯至1907年,當時,著名英國非裔音樂家科里奇-泰勒(Samuel Coleridge-Taylor)懷疑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擁有非裔血統。科里奇-泰勒有位英國母親與來自獅子山的父親,他當時表示,發現貝多芬的肖像與自己的臉龐有很多相似之處,許多畫像也呈現出貝多芬膚色偏深、唇厚、額骨突出等特徵,他不禁懷疑,貝多芬很可能擁有非裔血統,只是音樂成就太過傑出,以至於他的生平遭到「洗白」(whitewashing),成為純白人的文化瑰寶。

科里奇-泰勒是19世紀末著名非裔音樂家,曾3次赴美巡迴演出,還曾在白宮替時任美國總統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演奏,當時美國還實行種族隔離制度,歷經數趟美國之旅後,他感嘆道:「如果這位偉大絕倫的音樂家(指貝多芬)還活著,他在現今的美國恐怕也找不到一間旅館可以下榻。」

為了找到一間旅館而四處奔走,種族隔離時代身為非裔的辛酸已在2018年電影《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淋漓呈現。有趣的是,主角非裔音樂家唐納雪利(Don Shirley)擁有高超才華、可以打破種族藩籬暢彈一曲,卻無法獲得白人真心接納的橋段,恰巧呼應貝多芬的族裔爭議,也反映藝術界的種族問題。

到了1960年代,非裔民權運動風起雲湧,過世近半世紀的科里奇-泰勒恐怕作夢都想不到,他那關於貝多芬的臆想突然蔚為風潮,包括全非人民革命黨(A-APRP)領袖卡麥克爾(Stokely Carmichael)、最具影響力的非裔領導人麥爾坎(Malcolm X)等,都曾經以「貝多芬是黑人」作為演講題材,藉此舉證白人如何在歷史中抹煞非裔族群的功績與天分。

不僅如此,「貝多芬是黑人」的辯論極為盛行,著名雜誌《生活》(Life)曾在1969年5月以專文討論;當時樂壇的反文化指標《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 Magazine)也曾刊出〈貝多芬是黑人,而且很自豪!〉(Beethoven was black and proud!)一文,還加上一張捲髮、厚唇、深膚色的貝多芬手繪肖像,凸顯這種說法的流行廣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