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為了協調施政,總統蔡英文親自召開「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召集行政、立法、黨中央和地方縣巿代表開會,盼能讓決策效率更快、更周延。
當決策會議的誔生,除了「權力運作」成為朝野及學術界討論之重點外,也讓人隱然窺探「憲法時刻」是否真的再次到來。而長久以來,各界對於我國政府體制究竟採用何種憲政體制並無共通看法,制憲伊始就已定位不明。以制度面而言,修憲前為「修正式內閣制」,但在多次修憲後,卻產生一個四不像所謂的「雙頭首長制」,也造成歷屆多位行政院長的角色,宛如照鏡子的豬八戒,裡外不是人,更成為當今的憲政障礙。
蔡政府上任來,包括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前瞻基礎建設等力推的政策,若從近期民調數據的呈現可窺視出,已有「棚頂做到流汗,棚腳嫌到流涎」 的社會氛圍,原本政府的立意良善,如今卻成為「自我感覺良好」的政策 。追究問題,除了各種政治因素的干擾外,現行憲政體制設計的缺陷,導致行政權權責不明,也是要因之一。
在台灣有關修憲議題偶爾會引起社會各界熱議,但以往的政治生態,因政黨之間長久為了現實的政治利益,已經內耗制度化,使得朝野彼此充斥著不信任感,因此要啟動憲改大工程有其高度困難。但歷經時空遷演,如今的立法院已經是長期立場及主張較接近「憲法正義」的民進黨在國會已實質過半,總統蔡英文應積極召開憲改國事會議,回應憲法時刻的來臨。
雖然修憲牽一髮而動全身,且相關議題迄今早被外界視為「憲政老梗」,但現今「府院權責不清,施政難孚民望」已是政治事實 ,尤其在台灣已經有6次的總統直選 ,如何構思「權責相符」的憲政體制 ,比起現在「換閣揆救總統」之論,更是當務之急。否則,就算換人來組閣,終究也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的慶祝行情罷了!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