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強待在國際組織,更可能在國際上「喪權辱國」
國際性的組織不是每一個具有獨立國家的「名號」就可以加入的。更不可能勉強參加,而使自己從妾身未明情況下變成獨立國家。為了使國際組織贏得會員國的支持,「全球民主」的觀念和設計,也受到極大的挑戰。事實上,國際組織在運作上也出現了所謂「全球民主赤字」。學者認為,「全球民主赤字」至少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首先是程序問題:國際機構通常以不負責任和不透明的程序運作。這使得很難確定將跨國規則「制定者」與「規則接受者」聯繫起來的因果鏈中進行同步。換句話說,即使台灣參加了各種不同的國際組織,但在這些組織針對不同問題的角力上,小國還是經常會被霸凌,要聽大國的話。如果勉強要待在國際組織,極有可能在國際上做出「喪權辱國」的行為來,並且遭受到國內政敵不斷地躂伐。第二個因素是範圍:跨國機構的當前安排似乎無力解決全球化世界上最緊迫的問題,包括氣候變化,傳染病的傳播,金融市場動盪,巨大的貧困率,不公正的供應鏈。台灣已經睽違成為國際組織成員很久了,在這些全球的議題上,恐怕沒有得到好處的份,只有配合付出的份。第三是「選民」問題:全球化實際上正在重塑誰構成「人民」在決策過程中應有的民主地位。因此,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如果越是獨裁,未來在跨國機構裡受到譴責的可能性就會越高。民進黨在台灣一黨專政,或許得到了不少粉絲的支持,但是在國際組織裡逃不了是「民主赤字」的嫌疑犯,只會自取其辱。
跨國活動增加破壞了各民族的內部民主
全球化通過技術變革以及跨國資源和思想的流動加強了社會、政治和經濟關係。全球聯繫的擴大已與管理全球事務的更多努力密不可分。現在通過複雜的跨國網絡制定和實施了無數正式措施,非正式規範和用於監管全球事務的總體論述,這些網絡將民族國家、區域機構、全球機構和非國家行為者結合起來。儘管國家經常是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但許多學者認為,跨國活動的增加破壞了會員國各民族的內部民主。全球化使國內事務受到跨國決策的影響,從而破壞了民族國家的主權。此外,國家的公民當中的異議份子通常被認為不服從國家的決策而被排除在全球活動之外。因此,在國家之外產生民主模式常常被嘲笑為不可行。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因為每種民主模式幾乎都是在「國家範圍內」發展起來的,但顯而易見,全球體系不是國家。因此,我們無法預先知道哪種模型最適合全局系統,或者如何進行設計的初始階段。「全球民主」之所以常常被理解為一個本質上有爭議的概念,因為國際體系是多元和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