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兒童名著《愛麗絲夢遊仙境》已經問世152年,至今仍是極受歡迎的兒童文學作品,迪士尼更推出真人3D電影,而動畫則是在67年前的今天,在英國倫敦進行全球首映。這部動畫是迪士尼第13部動畫電影,但上映後遭到原作者書迷的猛烈批評,認為過度「美國化」的內容毀了重要的英國文學作品,迪士尼則是早有心理準備,因為這部動畫設定為闔家觀賞,而非取悅書迷。
The world premiere of “Alice in Wonderland” was in London on Jul 26, 1951. From that gala event: pic.twitter.com/eUcNuzoSjp
— Tom Heintjes (@Hoganmag) 2016年7月28日
迪士尼也愛《愛麗絲夢遊仙境》
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與其他孩子一樣,都讀過英國作家卡羅(Lewis Carroll)所寫的兒童名著《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而在1923年,年僅21歲的迪士尼曾製作過一部短篇動畫,內容即是改編自《愛麗絲夢遊仙境》,但當時迪士尼工作的製作公司破產,使得這部短篇動畫無緣上市,不過迪士尼仍未放棄,之後在1924至1927年間播出一系列以《愛麗絲夢遊仙境》為藍本的真人動畫喜劇。
1932年,迪士尼再度燃起製作《愛麗絲夢遊仙境》動畫的念頭,甚至想跟《愛麗絲夢遊仙境》插圖作者坦尼爾(John Tenniel)買下圖畫版權,但這次計畫又因為推出首部長篇動畫電影《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而推遲,另個延後製作計畫的原因是因為派拉蒙影業公司(Paramount Pictures)在1933年推出真人演出的《愛麗絲夢遊仙境》電影,不過迪士尼依舊沒有放棄製作《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目標。
Alice in Wonderland (1951)
— cha (@lovatofzayn) 2017年7月11日
-mon enfance
-j'adore
-comme dans un rêve pic.twitter.com/DV9U1oUeiZ
《愛麗絲夢遊仙境》製作一延再延
由於《白雪公主》獲得佳績,迪士尼開始著手製作《愛麗絲夢遊仙境》,劇本在1939年完成,但迪士尼認為人物形設計與坦尼爾所畫的人物過於相似,增加動畫製作難度,而他也對劇本不是很滿意,認為內容過於古怪且黑暗。另外,二戰後經濟蕭條,加上陸續推出《木偶奇遇記》、《幻想曲》、《小鹿斑比》等動畫電影,迪士尼不得不再擱置《愛麗絲夢遊仙境》製作計畫。
迪士尼也曾想過製作真人動畫電影,但最後意識到只能製作動畫電影,因此在1946年開始動工,而迪士尼在內容中融入幽默橋段的同時,也要求不可以與原著相差太大,且因片長因素,「假海龜」(Mock Turtle)及「獅鷲」(Gryphon)2個角色在動畫電影中被刪除。1951年7月26日,《愛麗絲夢遊仙境》終於在英國倫敦進行全球首映,但隨之而來的是書迷的猛烈批評。
1951年終於上映卻未獲好評
迪士尼強調,他製作的《愛麗絲夢遊仙境》是以闔家觀賞為主,並不是要迎合書迷胃口,不過這部動畫在美國的票房也不如預期,只有240萬美元,而這部動畫的製作費用約300萬美元。迪士尼認為動畫主角「愛麗絲」沒有充滿「溫暖」,成為票房不佳的主因,而在他有生之年當中,《愛麗絲夢遊仙境》也沒有重新上映,直到1974年才首度於電影院重新上映,這次則獲得熱烈反應,促使1981年又再上映一次;英國則在1979年重新上映。
迪士尼在2010年推出改編《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真人電影《魔境夢遊》,2016年再推出續集《魔境夢遊:時光怪客》,而《愛麗絲夢遊仙境》角色也出現在迪士尼其他動畫作品中,其中《木偶奇遇記》中的蟋蟀「吉明尼」(Jiminy Cricket)演唱歌曲《寄望於星辰》(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的片段中,可以看到《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書背,被解讀為提早11年播出的《愛麗絲夢遊仙境》「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