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臨床推估,經國內精神科確診的憂鬱、焦慮等身心症狀老人患者中,約有3分之1是隔代教養家庭的主要照顧者,隔代教養家庭阿公阿嬤照顧孫子的壓力之大,可見一斑。精神科醫師指出,對一般憂鬱症患者來說,最有效的治療莫過於找出並遠離特定壓力源;偏偏這些公嬤最主要的壓力,卻是他們無法割捨的金孫,而這無疑是最兩難的問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部顧問級主治醫師鄭若瑟表示,所謂隔代教養家庭除了狹義的「祖父母+未成年孫輩」組成的家庭,事實上還包括許多三代同堂的家庭;只是大環境不景氣,多數家庭即使夫妻雙薪、從早拚到晚,所得也未必足夠從容度日,影響所及,照顧孩子的重擔只得丟給老一輩。
鄭若瑟說,嚴格說起來,臨床上因隔代教養壓力過重衍生憂鬱、焦慮等身心症狀及疾病的老人,心情是相當起伏、複雜的;因為照顧孫子的過程,往往並不全然都是疲倦、無奈、憤怒、無望、壓力等負面情緒,有時也會為阿公阿嬤帶來不少歡樂,尤其一想到孫子是自己生命的傳承,就不免更覺欣慰。
阿公阿嬤無法取代父母 教育更成衝突引爆點
話雖如此,人到了一定年紀,精神、體力都會衰退,更何況阿公阿嬤再親也只是阿公阿嬤,無法完全取代父母的地位。更甚者,因為兩代教養觀念的不同,許多阿公阿嬤拚了老命照顧孫子,非但得不到兒子媳婦的感謝,還會動輒成為家庭衝突的引爆點。
鄭若瑟舉例,他的病人中就有一名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阿嬤,其兒子媳婦雖住在家裡,但兩人每天透早就要相偕到外縣市開店做小吃生意,直到近午夜才能收攤回家;而期間兩個分別還不到3歲及5歲孫子的照顧責任,就全落在阿嬤一個人身上。
然而辛苦了一整天,每當兒子媳婦下班回家,阿嬤不但聽不到一個「謝」字,還常被媳婦嫌她給孩子穿得太厚、吃得太油膩…。最讓阿嬤心裡過不去的是,每每自己與媳婦口角,自己懷胎十月生的兒子總跟媳婦一個鼻孔出氣地數落她的不是,讓阿嬤感到自己的辛苦付出,根本一文不值。
照顧兩個孫兒太累 阿嬤到精神科就診
阿嬤初到精神科就診時,憂鬱症情況相當嚴重,甚至坦承常有乾脆自我了斷,追隨先走一步的老伴而去的念頭。後在醫師引導下,阿嬤學習從兩個孫兒對她的生活與精神依賴上,尋求自我肯定;並試著理解兒子與媳婦有時對她口氣不佳,純粹只是因為工作太累、壓力太大,並非當真完全無視老媽對家庭的付出與奉獻。
鄭若瑟強調,臨床觀察,隔代教養家庭的阿公阿嬤常為了照顧孫兒,徹底忽略了自我健康、休閒、生活的需求,殊不知如此「無私」的犧牲,到頭來只是惡性循環,甚至將成為家庭中的不定時炸彈。所以,他常對這些阿公阿嬤說:「要先學會照顧自己,然後再照顧孫子,這才是健康的愛。」
他也呼籲,整個社會及相關單位應對隔代教養家庭,建置立更多元的支援系統。以收費相對低廉的公立幼兒園來說,就應以積點制取代現行的門檻制,例如只要經社工訪視兼具隔代教養家庭事實的中低收入家庭,就應比一般中低收入家庭幼兒更需優先錄取;另配合各種適合祖孫一起參加的社區活動,以及發動志工協助兒少課業輔導、家庭訪視等,都有助提升隔代教養家庭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