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共空間及指標設計即可見一個國家、城市的人文素養及生活美學。赫爾辛基是2012年世界設計之都,首都機場就是具體的例證,簡潔的空間設計,色彩明顯的指標系統,以及人性化的動線規劃,讓這個小而美的機場充滿效率,又饒富趣味。機場的整體設計,包括大廳、航空公司候機室,乃至商店品牌的選擇,都可以看出芬蘭國家工藝、文化及創新能量的展現。
同樣的美學設計也出現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從台北經過14個小時的飛行,在阿姆斯特丹機場疲憊地拖著手提行李準備轉機前往赫爾辛基時,一個懸吊在空中,高約三百公分的大圓鐘吸引了我,圓鐘裡除了時針與秒針,還有一個藍色人影狀似進行內部的清洗,這個「工人」就如分散在機場各處忙碌的勞動者,不會吸引任何過往遊客的目光,我第一眼接觸這種時鐘奇景,也以為是一個工人正清洗鐘面,或調整時刻。然而,再聚神ㄧ瞧,「工人」一下塗掉長短針,隨即又重新畫上,如此反覆相同的動作,原來這是荷蘭設計師馬丁巴斯(Maarten Baas)的行動藝術「實時」(Real Time),用抹布塗掉時針分針,似乎是為了洗去時間,再重新畫上此刻的我。這樣的展演方式是從現實生活取材,再重新創造成為機場景觀的一部分。
台灣媒體這幾年經常報導年輕人參與一些國際性的科技或設計類競賽、展覽,得到很好的評價,甚至取得優異的成績,可惜這些成果似乎未能有效累積與充分展現,設計師與藝術家的傑出表現,無法轉換成國家整體的形象。
機場作為國家的門面,攸關外國人進出陌生國度的第一印象,但臺灣機場的文化性很少被討論,經常被檢討的都是一些工程或行政上的缺失,例如機場空間建築漏水,甚或地面淹水,以及機場商店營運不佳的問題。
台灣的機場文化還有很多改善的空間,例如提供更多的機會給有創意的年輕人,讓他們能夠具體發揮所長。交通部應在傳統的商店招標及營運的利潤思維之外,重視機場文化性的附加價值,與文化部等部會攜手合作,在機場保留一些空間,讓藝術家及設計師可以發揮創意。有了創新與實踐的平台,新一代的台灣年輕人,會運用他們的眼光與智慧,尋找台灣真正的特色,而不只侷限於原住民歌舞、客家花布或各種民俗活動。臺灣的機場也將成為文化、美學及活力展現的實驗場域。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