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北京當局對歐洲收購交易的介入幾乎沒有引發嚴密審視。歐盟監管機構歐洲審計法院(European Court of Auditors)在本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有關中國直接投資的官方資訊「不及時……支離破碎且不完整。」法院成員、負責該分析的特爾特博姆(Annemie Turtelboom)表示,中國投資是「數據黑洞」。
歐盟去年發布的一份外國直接投資報告中發現,2010年至2017年間中國國有企業進行了57樁收購交易。 Datenna認為這個時期有160樁交易受到了中國政府的重大影響,另外100樁交易受到中等程度的影響。一位發言人表示,歐盟目前正在更新其分析。
包括德國、法國和今年退出歐盟的英國等歐洲國家,最近都掌握了阻止交易的權力。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Herrero)表示,歐洲吸引中國是因為所擁有的技術,也因為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投資審查機制較鬆。
追蹤中國資金在歐洲流動情況的私人研究人員先前發現,以金額衡量,在已宣布的收購交易中,有一半以上涉及中國國有企業。中國最大的某些投資,比如2015年中國化工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Chemical Corp.)以79億美元收購義大利輪胎製造商倍耐力(Pirelli&C),都是由明顯屬於國有的公司所進行。
不太讓人注意的是,中國政府參與了數百筆規模較小的交易,以及那些沒有公布價格的交易。 Datenna分析的許多交易都沒有公布金額。其中大約15%是通過歐洲附屬公司或之前收購的公司完成的,代表它們避開了針對外國投資的審查。
Datenna發現,許多表面上是民營的中國上市公司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公司股份是由中國國家控制的實體所持有。因此,在許多中國公司參與的收購案中,這些公司與政府間的聯繫都未能引起注意。
Datenna專門從事投資審查和出口管制法規方面的業務,該機構花了近四年的時間建立起公司所有權的相關數據庫。 Datenna是基於以下一系列因素來對國家影響力進行評估,包括政府在中國買家中的持股規模、公司中其他股東的規模和影響力,以及政府股東是否為戰略投資者。
歐盟中國商會(China Chamber of Commerce to the EU)在最近一份報告中表示,政府參與不構成問題。報告指出,國有企業在決策上是獨立的,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並且擁有健康的公司治理結構。該報告稱,中國企業在歐洲的投資和發展是基於市場做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