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遍布歐洲的一波收購浪潮中,中國政府一直深度介入,往往是在幕後。
根據荷蘭諮詢公司Datenna BV的最新調查,自2010年以來中國在歐洲的650樁投資中,中國國有或國有控股公司高度或適度介入了約40%的交易,包括某些涉及先進技術的交易。分析人士梳理了中國公司註冊數據庫中的數百萬條記錄。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Datenna發現,在歐洲的眾多併購交易中,中國的國家影響力事實上隱藏在多重所有制、複雜的股權結構以及通過歐洲子公司進行的交易之下。
中國政府介入的程度凸顯出歐洲各國政府缺乏一個像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Cfius)這樣強大或活躍的系統,Cfius可基於國家安全理由阻止在美國進行的國際收購。歐洲官員日益擔心,這會讓企業暴露於有害的外國影響之下,失去關鍵的創新並侵蝕尖端產業。
歐盟打算透過10月11日起生效的新規定開始填補這種缺口,應該會標明外國投資可能給安全帶來的後果。中國是首要目標。歐盟官員還向成員國施壓,以確保它們的公司不會在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收縮中被賤賣,批評人士表示,10年前歐元區爆發危機期間就發生了這種情況。
與政府有關聯的企業對中國自上而下式的經濟至關重要,讓中國政府和共產黨在商業活動上擁有特別大的影響力。西方政府和企業高層長期以來都指責中國企業的掠奪性和反競爭行為,這些行為往往得到優惠融資的支持,會對從鋼鐵到太陽能電池板的諸多產業產生扭曲作用。
如今,在中國政府對西方先進技術的需求日益增長之下,有中國政府背景的企業面臨越來越嚴格的國際審查。中國的需求引發了一種擔憂:中國正在購買其可能用以超越歐洲公司的歐洲專有技術。
在美國、澳洲和其他國家,中國政府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ZTE Co.、訊)和TikTok所有者字節跳動(Bytedance Inc.)等科技巨頭的影響力已經成為一個緊張的政治問題。儘管大多數歐洲國家政府已避免效仿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對抗性的對華政策,但在歐洲,要求採取行動的壓力正在增大。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收緊政府和共產黨對經濟和社會的控制,這加強了辨別國家對中國企業的影響力的難度。中共中央最近表示,要加強民營經濟統戰工作,實現黨對民營經濟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