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在林茲到見香港─ Be Water by Hong Kongers

2020-10-09 05:20

? 人氣

展區也用螢幕,對比Google與百度搜尋對同個關鍵字搜尋後呈現的圖片,向西方人解釋中國人使用的預覽器完全遮斷特定關鍵字的狀況。(陳立晟攝影)

展區也用螢幕,對比Google與百度搜尋對同個關鍵字搜尋後呈現的圖片,向西方人解釋中國人使用的預覽器完全遮斷特定關鍵字的狀況。(陳立晟攝影)

在世界依舊等待冠狀病毒疫苗時,新媒體藝術界的奧斯卡獎,奧地利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2020)依舊在上個周末(9/9-9/13)轟轟烈烈於林茲(Linz)舉行了,由於疫情旅行限制的關係,今年電子藝術節秉持著數位時代機動性的精神,很彈性地將往年集中的展場分散到世界各地120個地點,並舉行一系列的線上活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中,今年的「數位社群組」最高榮譽,金妮卡獎(Golden Nica)首度頒發給匿名團體:〈 Be Water by Hong Kongers〉(由藝術家蕭子文及策展人鄺佳玲代表香港人提案,作品由勇敢的香港市民共同創作),以表揚他們面對送中條例、國安法暴政,將數位傳媒工具使用地淋漓盡致,讓抗爭運動變成了如李小龍所述「Be water」(譯:成為水)。有機並且無形的讓思想、行動透過數位工具的演繹在整個香港流竄,使用如LIHKG(類似Reddit的lo-fi版本)或是iphone的Airdrop來不留痕跡的交換訊息,種種戰術都呈現21世紀人類在人權被擠壓時如何使用現代工具來脫困的樣貌。除了破天荒把獎項頒給全香港市民外,主辦單位也將得獎獎盃的3D列印模型檔案公開於網站上,供得獎的香港市民自行列印放置家中。

Golden Nica獎區。(陳立晟攝影)
Golden Nica獎區。(陳立晟攝影)

〈Be Water by Hong Kongers〉在林茲的ÖK文化中心的CyberArts展區展出了一年半來香港的掙扎。現場來自香港的志工在匿名的情況下為來賓講解他們曾經的掙扎以及日益嚴重的處境,更替2020年規模已被疫情影響而縮減的電子藝術節,蒙上了一層憂鬱的影子,但將獎項頒給了全香港市民,也明確地宣示了全球電子藝術圈對於渴望自由的態度。據了解,在今年的Golden Nica獎項,由五位主評審與二十五位海外顧問組成的評審團隊裡,中國評審因為拒絕此獎該頒給香港人,而後被評審團辭退(筆者會後於網路上尚未搜尋到此紀錄),向全球參展者表達主辦單位的骨氣,也向世界展現了藝術創作追求自由與去框架的終極價值。

我們可以想像,相同的提名有無可能在全球(甚至台灣)其他藝術設計獎項中通過,並且有機會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拿到最高榮譽,抑或是頒一個非正式的榮譽獎作為參與獎勵而已呢?這樣一個具有藝術地位的獎盃,又有可能會以如此極具創意的方式發給全市人民嗎?

20201006-給香港人的Golden Nica獎盃3D列印檔下載。(作者提供)
給香港人的Golden Nica獎盃3D列印檔下載。(陳立晟攝影)

作為一個全球規模的民營組織承認這類社會行為的正當性,對比2014年台新藝術獎,太陽花運動與大腸花入圍之後引起的爭議,值得我們在此時此刻重新深思:身為亞洲民主最前線的台灣,對於辛辣直接的社會參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已經準備好接招了嗎?

(本文插曲:參訪期間,筆者上前想了解更多細節時,一位香港志工卻慌慌張張地戴上墨鏡想掩蔽身分,因為奧地利林茲少有亞洲人出現,在疫情中更是如此,而日前已經有不少香港人在海外受到不明亞裔人士攻擊,因此對陌生的亞洲人特別心生恐懼,此舉在在顯見出香港人心理上所承受的惶恐與不安。)

其他展場照片:

其他展場照片。(陳立晟攝影)
其他展場照片。(陳立晟攝影)
其他展場照片。(陳立晟攝影)

*作者黃知行為設計師,共同作者為青年建築設計師陳立晟,及其友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