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馬路上一時出神,56年後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解開愛因斯坦「奇點」之謎的潘洛斯

2020-10-12 17:10

? 人氣

潘洛斯對此持懷疑態度。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他說:「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他們使用的方法不太可能得出確切的結論。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需要以一種比他們現在所做的更普遍的方式來看待,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有限的焦點。」

然而,儘管潘洛斯拒絕相信他們的論點,他仍然不能為奇點問題找到通用的解決方案。 那是在羅賓遜來訪之前。 羅賓遜也在研究奇點問題,但兩人於1964年秋天在倫敦的談話並沒有討論這個問題。

然而,在那個十字路口短暫的寂靜中,潘洛斯意識到俄國人錯了。

所有這些能量、運動和質量收縮在一起會產生強烈的熱量,令輻射會向各個方向的波長爆發出來。 它的體積越小,速度就越快,發出的光就越亮。

他在腦海中把黑板上的圖畫和日記裡的素描映射在那個遙遠的物體上,在腦海中尋找俄羅斯人預測的點,這片雲會在哪裡再次爆炸。

這樣的點是不存在的。 在腦海里,潘洛斯終於看到了解體將如何暢通無阻地繼續下去。 在密度越來越大的中心之外,這個天體發出的光比銀河系中所有恆星發出的光都要多。 而在內心深處,光線會以戲劇性的角度彎曲,在時空中扭曲,直到每個方向都互相聚合。

會有一個無法回頭的點。 光、空間和時間將全部停止。 一個黑洞。

在那一刻,潘洛斯知道奇點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環境。 在宇宙中,奇點的存在並非不可能。 他們是不可避免的。

20世纪70年代,斯蒂芬·霍金和罗杰·彭罗斯一起创立了奇点理论。

20世紀70年代,斯蒂芬・霍金和羅傑・潘洛斯一起創立了奇點理論。

回到街的另一邊,他繼續和魯賓遜談話,很快忘記了他在想的事。 他們告別后,潘洛斯回到了辦公室里的粉筆灰和成堆的紙張中。

下午剩下的時間和往常一樣,只不過,潘洛斯發現自己心情異常好。 他想不出為什麼。 他開始回顧這一天,尋找是什麼讓他如此興奮。

他的思緒又回到了過馬路時,那一刻的寂靜。 那一切都像洪水一樣湧了回來。 他已經解決了奇點問題。

他開始寫下方程式,測試、編輯、重新排列。 爭論仍然很激烈,但都有效果。 引力坍縮只需要一些非常普遍的、容易滿足的能量條件,就可以坍縮成無限密度。 潘洛斯知道,在那一刻,宇宙中肯定有數十億個奇點。

這個想法將顛覆人類對宇宙的理解,並塑造我們今天對宇宙的認識。

不到兩個月,潘洛斯就開始就這個定理發表演說。 12月中旬,他向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提交了一篇論文。 這篇論文發表於1965年1月18日,僅僅在他和魯賓遜過馬路的四個月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