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文祥觀點:從限電看台灣政策「專業」的死亡螺旋

2017-08-11 07:10

? 人氣

作者認為「限電」的問題又再次激起人民對於政策決定的不滿的情緒,也凸顯出執政者在問題回應上似顯捉襟見肘。(資料照,陳明仁攝)

作者認為「限電」的問題又再次激起人民對於政策決定的不滿的情緒,也凸顯出執政者在問題回應上似顯捉襟見肘。(資料照,陳明仁攝)

在這多事之盛夏,當年金改革、前瞻計畫的爭議原本已暫時告一段落(或說是蓄勢待發中),而當時序進入酷暑,那股熱鬧感原本僅被「滅香」與「減香」短暫的挑動而已,但卻又隨著離岸風電計畫因環境影響評估而讓外商主動撤案,於是人們討論著前瞻到底哪裡前瞻?小英政府的前瞻能否促使再生能源政策的落實?乃至於非核家園是否宛如海市蜃樓,或真的僅是供瞻仰與憑弔的神主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或許,原本的爭議在時間的經過下,也在於台灣百姓容易忘記的慣性(政治正確的應說是敦厚的民情;而這樣的慣性到卻也寵壞了政治人物的決策習慣),大家或許就可以暑氣漸消。但,執政者萬萬沒想到,「限電」的問題又再次激起人民對於政策決定的不滿的情緒,也凸顯出執政者在問題回應上似顯捉襟見肘。台灣的政治,在顏色對立下,一方無奈地認為是歹戲拖棚、何時可以利空出盡、破繭而出;另外一方自然認為好戲連載、甚至已然響起反攻的號角。

然而,在台灣,沒有左右政黨之分,而顏色更只是外在包裝的保護色。除了基本上都是資本主義導向外,更重要的是對於政策決定往往假「專業」之名、行專擅之實。而這樣的操作「專業」、濫用「專業」,甚至在野時謾罵「專業」、在朝時玩「專業」,這些在在都會使得「專業」作為政策以及規範管制上應有的理性基礎,慢慢的走向「死亡螺旋」。至於何謂「死亡螺旋」?在不同專業領域有其不同的定義,指涉的內涵自然也有其不同之處,但基本上都是指向整個體制、乃至於生命面對著巨大的風險、甚至趨向於瓦解。

因此,當我們回過頭檢視「限電」政策時,究竟「專業」提供了什麼理性依據?還是這樣的決定,更多的只是決策者「非理性」的「價值決定」?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的數據指出公部門的限電,實際上對於電力的節省有限,但何以這樣的決定能被制訂出來?更不要說其中還傳出要求台電必須花大錢(民脂民膏)去向業者買電(根本地違反市場交易機制與精神)?其中的決策理性又是何在?

這都還只是表面的問題,「限電」終將會過去,進一步應該要反省的是,何以執政者在野時強烈批判台電藏電,用幾乎全然否定的態度質疑著台電對於電力的專業,更在非核家園的願景中,畫出了太陽能、風力、地熱發電的想望,形塑出自己的能源政策。至於要怎麼實現……「先做了再說」!但,前離岸風力發電業者的撤案,似乎就是一棒打臉的回應。其實,這一棒的反應,也是其來有自,因為同樣是面對開發案所應進行的專業環境影響評估,在制度運作下,先不論環評委員的專業性,光就早期開發案的觀察,一些學者與環團同樣以解構科學的方式來質疑、攻擊科學(corpuscular approach),針對相關問題競相指責作為評估依據的科學數據有著先天的缺陷與爭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