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持續緊張,港媒《南華早報》昨(18)日報導,有共軍人士透露中方在東南沿海部署去年才公開的東風17彈道飛彈,劍指台灣。不過,對此,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暨產業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指出,港媒說法邏輯矛盾,實際上共軍部署新型彈道飛彈,目標應是針對美軍在亞洲盟邦國家的基地。
綜合媒體報導,蘇紫雲指出,港媒稱部署東風17飛彈劍指台灣,但說法存在邏輯矛盾。實際上,東風17雖然確有攻台能力,但據中方聲稱,東風17射程達2500公里,「多出來的射程就浪費掉了」。因此蘇紫雲認為,部署東風17的真實目的,應是執行「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在台海發生衝突時,對台進行「圍點打援」戰術,也就是「包圍台灣,阻止援台美軍」。
蘇紫雲認為,港媒說法還有一點矛盾,共軍在「東部戰區」既有部署的東風-15系列短程飛彈,就足以作為對台主力,以東風17的射程而言,部署在「中部戰區」即可,共軍卻部署在「東部戰區」,此舉顯然是意在美軍。至於港媒炒作此舉針對台灣,蘇紫雲直言基本上是政治語言,「7分政治、3分軍事」。
蘇紫雲指出,東風17屬於「混合彈道」飛彈,首先以火箭推進至大氣層邊緣,再釋出「極音速滑翔載具」(HGV)進行水平飛行,透過複雜飛行路徑躲避攔截,藉此增加突防的能力。蘇紫雲說,這種概念起源於1970年代的美軍,但命中率不會太高,對美軍而言有騷擾效果,但美軍已有應對防禦手段。
談到反制方式,蘇紫雲指出可分為被動、主動兩方面。被動方面在東風17推進火箭點火時即能偵知,爬升階段以我國部署於樂山的鋪路爪長程預警雷達(PAVE PAWS)追蹤,直至其至大氣層邊緣的彈道高點,再由反飛彈系統進行攔截;此外,美軍也能透過衛星偵照、電戰、偵查機等手段,直接摧毀東風17發射車或固定陣地,屬於「源頭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