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是:新冠肺炎使全球經濟近乎停擺,投資人在景氣低迷之際,更應小心別陷入儲蓄、投資和花費等誤區。本文列舉了六個常見的職場與理財行為迷思,尤其是在經濟蕭條期,投資人應特別注意。
歐美第二波疫情迅速爆發,美國總統大選陷入拉鋸戰,以及中美地緣政治持續角力等因素,都可能再次讓市場面臨巨大波動。面對全球經濟動盪,許多企業被迫裁員因應,如國泰航空21日宣布裁員8千5百人,便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宗的裁員個案;當天下午就有數十名國泰及港龍航空的機師、空服員,緊急退租、出售位在機場附近社區的住家,以因應失業局面。
非常時期要有非常作法,讀者可別被位在歷史高點的股市給迷惑了,疫情衝擊經濟下,除了要思考長期投資策略,更需注意自身的儲蓄和支出,以免因為犯錯,在失業或因病無法工作之際,陷入財務困境。
至於該如何找出有哪些地方可以節省、為個人財務「抓漏」?《華爾街日報》採訪多位專家,整理出數十項一般人最常見的理財錯誤及心理陷阱,我們從中整合、歸納了6大重點,一起來看看!
一、捨不得動用緊急資金
有些人平時就懂得儲蓄,收支平衡大致健康,但即便他們經濟日益困難,寧可盡量過得拮据些,也不願動用緊急資金,然而,應急資金本來就是用在非常時期維持生計,何不大方一點使用?專家認為,已經存到緊急預備金的人,不妨把這筆錢看作一種獎勵,鼓勵自己懂得在平時就做好準備。
專家也指出,若你是屬於應急儲蓄充足,尚未遇到財務問題的人,或是手頭現金仍可支撐超過2年生活費的退休人士,還可考慮趁著股價處於相對低點時,用一小部份緊急資金進場投資,更能提高長期收益。
另外,在經濟衰退期間,失業或生病帶來的財務風險都遠比平時上升,若你尚未準備緊急資金,別拖了,趕緊存錢吧!
二、忽略信用評分
聯準會營造的超低利率環境,看似放寬了貸款大門,還有機會透過現有債務再融資,不過借款人自己的還款能力,卻往往被低估:專家認為,這時候我們應特別注意「信用評分」,原因是信用評分將影響日後理信貸和信用卡的利率高低。因此,在經濟低迷時,更要嚴控支出,切莫把信用卡刷爆;即使手頭吃緊時,也務必儘量按時償還卡費與貸款,且不要在短時間內持續新申請信貸,盡可能保持良好的歷史記錄,避免信用評分下降。(延伸閱讀:辦貸款常卡關?銀行都看這三個重點,學起來讓你輕鬆提升信用評分)
三、在低點恐慌拋售,又忍不住在高點買進
許多業餘投資人常常將「虧損風險」和「市場波動」混為一談,舉例來說,今年3月美股天崩地裂般的連續重挫,便讓投資人心驚膽跳,紛紛在低點賣股求生,理由是「不知道會跌到哪裡」。他們很可能錯了,今年3月不僅是短期內最差的賣出時機,也是最好的買進時機。數月後,又有許多人眼見指數回到原點,被迫以更高價位買回自己先前的持股!(延伸閱讀:「股災更要定期定額買0050!」老手真心話:「年輕人,未來你會感謝自己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