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次子杭特(Hunter Buden)的「電郵門」醜聞爆發後,保守派的挺川媒體大肆報導,但多數主流媒體都不願跟進,推特也一度「不當來源」等理由,禁止用戶轉發這條新聞,引發外界「偏袒拜登」的批評。不過《華爾街日報》20日在社論〈拜登父子與中國生意〉(The Bidens and China Business)中表明立場,呼籲拜登應對關鍵事項解釋清楚,尤其是跟中國有關的問題。
在《紐約郵報》率先揭露了從杭特送修筆電中拿到的電郵備份後,這位美國前副總統之子的官商勾結問題,再次浮上檯面。不過拜登面對外界質疑,僅回應「這是一場抹黑」,聯邦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希夫(Adam Schiff)則說,這根本是沒有真憑實據的「俄羅斯假訊息」。不過美國國家情報總監雷克里夫(John Ratcliffe)對此回應,政府所獲得的情報並不支持這是一個「假訊息」,拜登的競選團隊也沒有宣稱被媒體揭露的電郵是假的。
身為保守派大報的《華爾街日報》在這篇社論開宗明義便直接點出,大多數媒體確實忽視了杭特筆記型電腦中的電子郵件,但這並不代表它不是新聞。拜登(Joe Biden)有義務回答他兒子以權謀私的問題,還有他自己的金融交易—特別是與中國有關的部分。
雖然拜登陣營宣稱,在拜登的納稅紀錄中,完全沒有與中國投資有關的部分。親民主黨的媒體也紛紛表示,就算《紐約郵報》拿到的電郵是真的,也無法證明拜登違反了任何法律。尤其杭特在烏克蘭事業的電郵已被廣泛報導,他與目前已經不存在的中國能源巨頭華信能源,兩者之間的交易細節也該被釐清。但《華爾街日報》指出,是否違法不該是政治行為的最低標準,拜登雖然在2017年是沒有官職的普通公民,但他當時正在考慮參加總統大選,根據爆料電郵所揭露的內容,拜登父子確實可能在與華信能源的交易中獲利,並且引發「如果他當上總統,將會如何處理中國議題」的疑問。
《紐約郵報》的爆料後續
《紐約郵報》22日刊出鮑布林斯基(Tony Bobulinski)的聲明,他宣稱杭特筆電的電郵所稱的「Big guy」,就是拜登(Joe Biden)無誤。他宣稱自己就是這封電郵的收件人,也是杭特在中國的事業「Sinohawk Holdings」的執行長。鮑布林斯基說,拜登不可能不清楚杭特的生意,杭特經常把自己的老爸稱為「大人物」(the Big Guy)或「我的董事長」(my chairman),他也經常請拜登簽署各種文件,或者對潛在的交易提供意見。鮑布林斯基還說,他已經收到參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與政府事務委員會的來信,會盡快把手上的資料提供出來。
在聲明最後,鮑布林斯基也要求拜登家族開誠布公,將事實攤在陽光下。「這樣我才能回到跟這件事無關的位置上,不需要被迫幫拜登家族回答這些應該由他們回答的問題」。鮑布林斯基自稱沒有特定政治傾向,幾次投票也曾投給民主黨人,他只是在拜登家族檯面下的運籌帷幄之中,看到了一些令人憂慮之事。鮑布林斯基最後的指控是:拜登家族非常積極地利用拜登的名義,去跟外國企業拿個幾百萬美元,其中甚至有一部分來自共產黨控制的中國。雖然美國的主流媒體多半沒有報導這些內容,但《紐約郵報》向來銷量不錯,爆料杭特「電郵門」後更是眾所矚目,《紐郵》後續的爆料、加上川普陣營的推波助瀾,耳語效應跟各種質疑仍會繼續發酵。
《華爾街日報》呼籲,拜登應該從他自己的政治利害出發,澄清那些與中國有關的問題。包括他是電子郵件裡所稱的「大人物」(big guy)嗎?電郵所提到的交易後來到底怎麼樣了?畢竟拜登如果當選美國總統,這些有待解釋的文件不會突然消失,而中國將會是他最棘手的外交挑戰之一。就算拜登並未參與其中,這一切都是杭特打著老爸的名號,來謀求自己的商業利益,但仍有可能是拜登明知華信能源公司的背景,卻不願告誡杭特「不可利用父親的名號與職位佔便宜」。
《華爾街日報》說,無論真相是什麼,美國人民都有權得到拜登更清楚的回應,而不是變得跟川普一樣,去要求媒體解僱唯一敢針對「電郵門」發問的記者。如果共和黨繼續掌控參議院,就算拜登當選,屆時的窮追猛打不可能比現在還少。至於川普總統要求司法部介入調查,雖被《華爾街日報》評為「不當之舉」,但《華爾街日報》這篇也強調,整個醜聞最終的政治責任與後果,仍會落在拜登的肩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