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將至,北極圈海冰仍未凍結!專家警告:10年後恐成「無冰洋」

2020-10-23 20:00

? 人氣

受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影響,雖已臨近11月,北極圈拉普捷夫海仍未開始結冰。(by Barni1@pixabay)

受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影響,雖已臨近11月,北極圈拉普捷夫海仍未開始結冰。(by Barni1@pixabay)

受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影響,雖冬天將至,北極圈仍呈現一片汪洋,尚未開始結冰。科學家提醒,延遲結冰造成的影響非同小可,隨著海冰消融,愈來愈多顏色較深的海面也跟著暴露出來,北極圈的溫度也會急遽上升。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科學家扎卡里拉貝即警告:「如人們不減少排放溫室氣體,預計北極圈21世紀中將成『無冰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北極海洋冬季仍未結冰

6月份西伯利亞一座小鎮因遭熱浪侵襲氣溫飆破38°C,創下北極圈最高溫紀錄;日前,據氣候科學家說法,位於西伯利亞東海岸、屬北冰洋陸緣海之一的拉普捷夫海(Laptev Sea),受北俄羅斯異常暖流、大西洋溫暖水域流向北極圈的影響,也面臨結冰時間延遲的問題,海洋溫度竟比平均溫度(-1.8°C至-0.8°C)整整高了5°C。

受北俄羅斯異常暖流、氣候變遷影響,拉普捷夫海面臨延遲結冰。(截自ESA官網)
受北俄羅斯異常暖流、氣候變遷影響,拉普捷夫海面臨延遲結冰。(截自ESA官網)

根據世界氣候歸因聯盟(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 7月一份調查,2020年西伯利亞熱浪發生超過600次,最大的罪魁禍首為工業、農業的廢氣排放。事實上,阻礙北極海結冰的關鍵還包括氣候變遷,氣候變遷將大西洋溫暖水域推向北極圈,打破了深層暖流及表面冰流之間的分層,使冰更難以成型。

2020年西伯利亞遭熱浪侵襲超過600次,最大的罪魁禍首為工業、農業的廢氣排放。(by nikolabelopitov@pixabay)
2020年西伯利亞遭熱浪侵襲超過600次,最大的罪魁禍首為工業、農業的廢氣排放。(by nikolabelopitov@pixabay)

夏季「無冰時代」將來臨?

拉普捷夫海海冰範圍圖顯示,每年覆冰量大致皆呈現正常的季節性脈動;然而,今年秋季覆冰量大幅下降,造成北冰洋不如往常,迄今仍未結冰。隨著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如今北極地區秋、冬季覆冰量逐年下降,惡性循環之下,可以預測夏季冰量也將會逐漸減少。

拉普捷夫海海冰範圍圖。(截自NOAA官網)
拉普捷夫海海冰範圍圖。(截自NOAA官網)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資深研究員邁爾(Walt Meier)表示,北極圈內古老冰層皆已消失殆盡,僅存的皆是季節性形成的海冰。相較1980年代,如今冰層也只剩一半厚度。邁爾同時表示,冰量將會持續下降,根據數據顯示,預計2030年至2050年間,極圈的夏季將可能「徹底無冰」。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博士後研究員拉貝(Zachary Labe)表示:「西伯利亞地區直至10月底仍未結冰,這種情況從來沒出現過。」他同時也說道,這個現象是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所致。拉貝向《衛報》表示:「2020年北極地區將會快速變化。如果人們無法系統性的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北極圈21世紀中夏季完全無冰的可能性將直線上升。」

延遲結冰後患無窮

冬季時,拉普捷夫海沿岸海水結冰;春天時隨者海冰融化向西漂流至格陵蘭(Greenland)及挪威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間的弗拉姆海峽,冰層內狹帶著滿滿供給海中浮游生物的營養物質。拉普捷夫海延遲結冰,將導致冰層變薄、融化速度變快,間接影響浮游生物攝取營養、吸收二氧化碳。

拉普捷夫海沿岸海水結冰,春天時隨者海冰融化向西漂流至格陵蘭及挪威斯瓦爾巴群島間的弗拉姆海峽。(by Taken@pixabay)
拉普捷夫海沿岸海水結冰,春天時隨者海冰融化向西漂流至格陵蘭及挪威斯瓦爾巴群島間的弗拉姆海峽。(by Taken@pixabay)

有鑑於冰冠能反射太陽的熱量,減少海洋吸收熱能,科學家擔憂延遲結冰將連帶加劇冰冠融化,導致北極圈溫度恐上升更加快速。艾佛瑞德維根納極地海洋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海冰物理學亨德里克斯(Stefan Hendricks)博士表示,北極圈海冰大幅下降是很早之前就預料到的,對科學家來說,「比起驚訝,更多的是沮喪」,「直至目前為止,決策者仍未提出任何有實質性的方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