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以大致6%的國人醫療保健支出比率,提供著傲視全球的醫療服務平等覆蓋率,對照世界水準,這樣的成績早是台灣之光。尤其是台灣的各級醫院診所,在開辦全民健保20年來,努力的維護國人健康,讓國人平均餘命由1995年的74.5歲,已經在去年邁過80歲大關,更是台灣的驕傲。只是,這樣光榮成績的背後,藏有多少醫護人員的努力與過勞,能不能解決?將是下階段能否延續榮光的重大挑戰。尤其是面對少子化以及低迷經濟成長的情況下,台灣的醫療實在應該掌握未來醫療發展的趨勢,加速轉型,並與相關產業更緊密結合。
我國未來醫療的4個發展面向
就我國未來醫療的發展面向,大致可分以下4項分析:首先是在醫療的服務內容上,未來醫療將由急重症的醫治擴及到日常的健康促進工作上。也就是醫療知識的運用,在過去都是在病患掛號後才正式開始,尤其台灣的高強密度,更讓家庭醫師與醫療分級的制度難以建立。但隨著網路與穿戴式裝置的崛起,配合適當的個資保護之下,醫療專業將在疾病發生前就可以開始提供醫療服務。而這樣的服務商機,也將為資訊產業的醫療介入,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機會。
第2個面向,則是醫療的場域變化,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醫療行為可以擺脫空間的限制,藉由遠端監控與互動,讓問診、開立處方、抽血,甚至安養照護等經常性醫療行為,走出醫療院所。目前看到的居家照護服務,甚或開設在農會的血液透析(洗腎)中心,都已經開始看到這樣的空間轉移。而未來,隨著遠端技術的進步,網路與手機互動問診,都將讓名醫的擴散效果更為顯著,也勢將翻轉目前傳統的醫療服務態樣。
而第3個面向,則是醫療專業的信賴,將由現行對於醫師專業智力、體力的肯定外,轉換成加上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協作的「人機整合服務」能量比較。例如斷層掃描腫瘤判讀或加護病房生命徵象監控等,早已經讓機器來取代部分工作,而達文西手臂消除視力退化與強化手臂穩定的功能,更讓年齡不再是手術房主刀的限制。但即將大幅來到結合學習功能的人工智慧,更可能帶來新的典範移轉,全面升級醫護人員的專業能力,讓醫師可以擁有更強的諮詢後台。當然,這樣的發展,也可能造成不具競爭力的醫護人員在工作權延續上的全新壓力。
最後,將是醫療服務資金運用模式的全新面貌。由於科技的發展,未來醫療產業將不可避免的變成各醫院間的軍備競賽,各家醫療團隊為了爭取消費者從健康促進開始的各項醫療服務肯定,推陳出新的設備投資將是必要的經營策略。只是,若無良好的財務規劃計畫加以搭配,則高昂的折舊費用也可能嚴重侵蝕醫護人員應有的合理報酬。尤其是大幅依賴健保給付的既有經營型態,將無法支應各項創新服務所需要的成本與開銷。所以,藉由遠距、穿戴式裝置來強化非健保給付項目連結,特別是針對非高齡人口,將是必要且當前就為可行的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