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觀點:智慧醫療經濟與金融

2017-08-26 06:10

? 人氣

《經濟學人》雜誌在描繪未來醫療願景時,用航空塔台來形容未來可能的醫院型態,屆時醫師將對著滿牆的螢幕,服務著各地的病人,而住在醫院中的感覺將如同現在的飯店,用手機辦理報到、領藥支付,並用自助的方式辦理驗血驗尿的工作。〔資料照,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經濟學人》雜誌在描繪未來醫療願景時,用航空塔台來形容未來可能的醫院型態,屆時醫師將對著滿牆的螢幕,服務著各地的病人,而住在醫院中的感覺將如同現在的飯店,用手機辦理報到、領藥支付,並用自助的方式辦理驗血驗尿的工作。〔資料照,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隨著物聯網時代來臨,「智慧醫療」順勢崛起,包括遠距醫療、醫療大數據、區塊鏈、智慧雲、線上支付等,不僅是政府「五加二」產業政策扶植重點之一,也是台灣最具「向外輸出」實力的明星產業。台灣的智慧醫療願景為何?衍生多少金融商機?如何創造政府、企業、人民的多贏局面?本文深入探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總論篇》

當金融遇見未來醫療

台灣可以在新南向或國際競爭中領先群倫的產業已經慢慢有限,但醫療服務絕對還是其中可以期待的一項。若能結合我國資訊、金融以及醫療3大產業,規劃真正的前瞻產業政策,就應能在未來的20、30年間,創造出全新的產業亮點。

整個醫療的面貌正在改變中,如同《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報導所指出,隨著高速網路的發展、遠端視訊控制技術的精進,以及大量資訊處理能力的提升等科技發展,已經為未來的醫療與醫院,鋪陳出了完全不一樣的面貌。

而對於各級醫療服務業者、保險業者、健康管理機構以及資訊科技公司,在這一波浪潮中所將扮演的角色,就如同與人工智慧連結的手機可能取代掉傳統醫師白袍上的聽診器一般,許多的產業創新將驅動著未來醫療面貌改造,為客戶群提供更健康、更好的生活品質。

回顧過去,中古世紀的醫療場域,只不過是提供病患庇護或嚥下最後一口氣的地方。一直到18世紀中葉,由倫敦開始的現代醫院,才標誌著醫療創新與教育訓練基地的開始。而延續至今,醫院與診所不僅是治療和護理病人的機構,更兼做健康檢查、疾病預防等工作,來架構出整體醫療服務的重要環節。

金融保險與醫療發展息息相關

而也配合著醫療對於生活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相關醫療支出也成為食衣住行之外最重要的花費項目。依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平均的醫療支出占國民所得之比率,由1995年的8.5%增加到2014年的9.9%。而對於富裕國家,所占比率更是吃重,在這20年間從9.2%攀升到12.3%,增幅相當明顯。

在這樣的增加過程中,金融保險的服務也對於社會整體醫療發展息息相關。因為現代醫學的逐步發展,讓各項疾病的治療逐漸變成可能,只是,龐大的醫療花費卻往往變成家庭經濟崩潰的主因。對此,大約在100年前,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步伐,金融市場也隨之開發出醫療保險的市場,各式健康保險產品成為人們藉由金融工具分攤醫療風險的最佳管道,也讓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各式的醫療服務。其中,也包括著為回應經濟與民主政治的發展,由政府部門來開辦各項的勞工與社會保險制度,使醫療服務更為普及,並有效延長國民壽命與家庭福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