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稀少的台灣實無法提供大量廉價永續的生產要素。「五缺問題」要不就是靠提高各種要素的價格來解決,要不就得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生產活動。而此二者正是去產能的市場法則。
近來中國經濟最熱的議題是供給側改革的「去產能」,特別是要收拾所謂「殭屍企業」,台灣最熱的議題則是五缺中的限電問題。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議題實則有那麼一些關聯性。
所謂「殭屍企業」,是指長期入不敷出,依靠財政或銀行「輸血」才能維持生存的企業,國企、民企皆有。中國之所以要去產能,除了過於龐大的產能已帶來過度競爭、無利可圖的惡果之外,還帶來高耗能、高污染的問題。其中殭屍企業分得了資源,卻帶來了問題,連自我維持都難,遑論創新研發或創造附加價值。
中國過去大力度地刺激投資政策,養出了許多這類只會吸血的殭屍企業,現在則必欲去之而後快。聽來諷刺,卻有其不得不然之處。產能過剩往往同時伴隨著產品同質化與低質化,因此要促使產業轉型升級與釋放有限資源以發展新產業,化解和淘汰過剩落後產能的供給側改革是重要手段。亦即去產能不僅是外顯的產能數量減少,背後邏輯其實是優化企業競爭與發展新經濟動能。
中國經濟去產能雖然困難,不去產能則會更困難。去產能政策目前已使得中國出現嚴重的失業工人安置問題,也讓金融體系原本的放貸面臨重大的違約風險,使潛在的金融危機雪上加霜,更讓經濟「保增長」達標的難度提高。但去產能既然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長遠大計,若落後產能或殭屍企業早晚非去除不可,則早一步做總會比較好。
台灣的「供給側」實也有類似問題。當產業過度單調集中,又多數處於與對手國高度競爭的環境中時,就出現過剩產能的問題。若我們窮盡生產資源,面臨五缺問題,卻創造不出像樣的附加價值,顯示資源正被無效率運用,存在許多無效率的產業或產能。資源稀少的台灣實無法侈言提供大量廉價永續的生產要素,五缺問題要不就是靠提高各種要素的價格來解決,要不就得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生產活動。而這二者正是去產能的市場法則。
去產能是除舊布新,為新動能預留空間。唯有將低階、無效率、落後的產能清除,才能讓安全、清潔、高效的產能持續成長;反之,去產能遲緩則會阻礙經濟轉型升級,並累積發展的潛在風險和長期困難。
台灣必須根治的老毛病正是「重短期輕忽中長期」,老是為經濟成長動能不足而煩惱的台灣,若想要「穩增長」,則「去產能、調結構」是我們不得不勇敢面對的課題。
*作者為台經院副院長。原刊於1589期《新新聞》,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