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社會企業發展社會創新,可解決台灣經濟發展至今所面臨的弱勢困境、生態環保、公平貿易、在地發展等問題。重要的是,這是最不需花大筆人民納稅錢來解決問題的「前瞻基礎建設」。
前瞻基礎建設正吵得沸沸揚揚,對於到底有沒有那麼「前瞻」,大家意見不少。如果前瞻指的是為未來或下一世代的生活及發展預做準備,則很難說什麼是不需要的,卻又很難說什麼是真正需要的。
為了下一世代,政府以創新、就業、分配為目標,透過產業創新創造優質就業,進而改善分配。然而,即使可順利達成目標,橫亙在台灣社會的諸多問題仍有待解決,如高齡化、食安、環境破壞、農民生計、「一個台灣兩個社會」的弱勢困境問題等。既要前瞻,就不能不嚴肅面對這些課題。
物聯網、人工智慧固然可解決一些問題,但面對由人所組成的社會,這些也都只是輔助工具,人的問題還是必須要有好的機制來解決。過去企業競逐利潤、國家追求經濟成長數字所產生的惡果亟待減除,因此企業社會責任開始受到重視。只是傳統企業仍是以營利為目的,真要解決社會問題以矯正資本主義缺失,現在更強調透過發展社會企業來進行社會創新。
社會創新可解決的課題非常多元,包含弱勢照顧、生態環保、公平貿易、在地發展等,都是台灣經濟發展至今所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除了依賴政府持續擬定新的法規制度來補救外,推動社會創新更已是許多國家注重的解決方式,對於問題只會更多的台灣而言,實在是必須重視的前瞻課題。
社會企業始於一九七○年代。以社會企業發展最成熟的英國而言,目前已有超過十萬家社會企業致力解決英國社會的各種問題,且仍在快速成長。重要的是這些社會企業多非常新,但無論在勞動雇用、創造就業機會、創新、甚至獲利,都比一般單純追逐利潤的中小企業為佳,這說明了推動社會企業以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不但無害反而有助於帶動經濟成長。
亞洲各國因經濟快速擴張所導致的社會問題,如高齡化、城鄉失衡、環境破壞等,較先進國家尤烈。如今包含中國、孟加拉、新加坡、香港及南韓等國都已非常重視社會企業發展議題,值得我們警惕與借鏡。
台灣一般民眾對於社會企業的概念還很生疏。依據一五年的調查,台灣有八成以上民眾仍未聽過社會企業。所幸有超過七成的民眾認同兼顧獲利與追求公益的經營模式,未來也願多付五%至一〇%的價錢,支持社會企業的商品及服務,顯示台灣推動社會企業來發展社會創新深具潛力。重要的是,這是最不需花大筆人民納稅錢來解決未來問題的「前瞻基礎建設」。
*作者為台經院副院長。原刊於1583期《新新聞》,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