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三K黨聲勢如何攀上頂峰?靠1920年代的超強女公關操盤

2017-08-21 11:10

? 人氣

1924年賓州,三K黨婦女著白袍遊行。(The U.S. National Archives@flickr)

1924年賓州,三K黨婦女著白袍遊行。(The U.S. National Archives@flickr)

美國維吉尼亞州12日爆發死亡衝突,一位支持種族主義的民眾開車衝撞反對者,造成一人死亡,當兇手費爾茲(James Alex Fields)的面貌曝光時,他的一切都符合大眾印象中的種族主義者:白人、男人,還留著新納粹分子最愛的「削邊頭」髮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同所有極端暴力組織,出現在大眾媒體上的白人種族主義團體如三K黨(Ku Lux Klan)、新納粹(Neo-Nazi)或雅利安兄弟會(Aryan Brotherhood),大多數都是兇神惡煞的男人組成,以致不少人誤以為這些團體沒有女性成員,近日美國重掀檢視種族主義的聲浪,媒體和學者也翻出歷史資料,找出女性在白人種族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席之地。

惡名昭彰的三K黨起源於1866年,最初成員都是南北戰爭中戰敗的南方邦聯軍成員,強烈反對聯邦政府干涉地方事務,尤其是改善黑人待遇的政策等,他們提倡暴力行為,經常對黑人、黑白混血兒、廢奴主義者等施以私刑,但三K黨早期組織分散,後來逐漸沒落。早期三K黨沒有女性成員,但白人女性常是三K黨口號中需要「捍衛」的對象,以免白人血緣被其他有色人種「玷汙」。

1915年影史名作《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裡,導演格里菲斯(D. W. Griffith)在片中傳達,黑人不可能平等融入白人社會,但來自北方的政客等人操控黑人對抗白人,還暗示三K黨即將「重建秩序」。片中描寫的黑人全都粗魯、下流又暴力,最經典的橋段之一就是南方仕紳之女芙蘿拉(Flora Camerons)為了避免被一名黑人強暴而跳崖自盡。

《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片中,一名白人女子被黑人男子騷擾而墜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片中,一名白人女子被黑人男子騷擾而墜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一個國家的誕生》在美國南部獲得巨大回響,此時正值一次世界大戰,影迷相信黑人和猶太金融家是造成國家分裂、經濟蕭條的主因,原本沒落多年的三K黨重新崛起,而且聲勢比以往更大,此時女性也開始扮演要角,三K黨第一位女性領袖就是超強公關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yler,與著名女演員同名)。

泰勒於1920年獲聘為三K黨公關主任後積極拓展論述,除了黑人之外,她把猶太人、天主教徒、新移民和共產黨人等不同族群統統劃分為三K黨的敵人,成功吸引大量群眾,三K黨迎來史上聲勢高峰,一度擁有400萬以上成員,據點也從南方擴散到全美。

泰勒也成為女性白人種族主義的「模範」,在她積極運作下,當時三K黨成員約有50萬名是女人,她們被稱為「三K黨婦女會」(the Women of the Klu Klux Klan)。WKKK擅長隱藏起暴力的一面,從教育、文化、社福層面著手包裝白人種族主義,一張傳單上曾出現這種標語:「妳在意我們民族的福祉嗎?作為公民一分子的妳,想要更好的政府嗎?」

三K黨第一位女性領袖泰勒。(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三K黨第一位女性領袖泰勒。(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WKKK傳單強調「女性公民」,無疑是因為1920年美國才將女性投票權寫入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他們希望擄獲剛取得選舉參政權的女性青睞,也常常舉辦野餐、午餐聚會或是聚眾焚燒十字架等活動,四處宣揚理念,並促立各種種族歧視法案,包括禁止混血通婚、種族隔離政策等等,據歷史學家布莉(Kathleen Blee)的研究著作《三K黨女人》(Women of the Klan),泰勒的方針至少成功為三K黨吸引了8萬5000名新成員,布莉指出,泰勒還曾被視為三K黨實質領袖,直到1923年因為內部鬥爭而被驅逐出組織。

1920年代末期,三K黨受到各種醜聞影響再度衰落,最嚴重的是1925年性侵殺人案,一名年輕女教師歐珀荷澤(Madge Oberholtzer)被人綁架囚禁,兇嫌多次性侵、虐待後把垂死的女教師送回她家,想不到女教師甦醒了一陣子,清楚指控兇嫌是印第安納州的三K黨領袖史蒂文森(D. C. Stephenson)。這起刑案讓三K黨聲勢大幅下滑,緊接著經濟大蕭條爆發,三K黨因此逐漸沒落。

儘管聲勢不再,三K黨婦女和男性成員一樣從未消失,她們脫下白袍、融入社會,繼續在教育、政治等領域散佈排外思想。直到1970年代,受到風起雲湧的黑人民權運動刺激,三K黨等白人至上主義團體再度興起,女性也以更積極的成員身份加入組織。

1920年代三K黨再度崛起,聲勢達到巔峰。(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20年代三K黨再度崛起,聲勢達到巔峰。(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此外,70至80年代,電影界出現許多「剝削電影」(exploitation movie),片商瞄準權利意識抬頭的黑人觀眾,以誇張的暴力、情色等手法拍了不少黑人「打敗」白人的電影,最著名的即是1975年《曼丁哥家族》(Mandingo),片中描寫一位黑人奴隸和欲求不滿的女主人發生關係並生下一子。布莉研究指出,黑人剝削電影的流行也刺激到了白人種族主義者,包括女性在內,他們憂慮白人將被黑人壓制,沈寂許久的三K黨又死灰復燃。

直到今日,美國各地仍存在不少三K黨之流的白人種族主義團體,尤以南部和鄉村地區居多,不過這些團體多半崇尚陽剛和保守價值,認為女性就該待在家相夫教子,女性成員鮮少和男性出現在同一團體。但美國媒體觀察到,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以來,越來愈多白人女性開始自行組織種族主義團體並積極發聲。歐洲也可觀察到相同現象,反移民的極右派民粹政黨常常以教育、兒少福利為訴求,希望拉攏白人女性選民,法國前總統候選人勒潘(Marine Le Pen)就是最鮮明的例子。

雖然白人女性在暴力團體中比例偏低,但支持種族主義者仍不少。(美聯社)
雖然白人女性在暴力團體中比例偏低,但支持種族主義者仍不少。(美聯社)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近期專訪一位知名女性領袖洛提夫(Lana Lokteff),她組織專屬白人婦女的種族主義團體,甚至也經營媒體大力宣揚白人至上主義,洛提夫對記者表示,白人至上主義團體不一定把川普視為「同路人」,但因為他從不公開譴責白人種族主義,這些團體普遍認為「他是個很好的機會」,有助於宣揚其信仰。

洛提夫在川普當選後不久,也曾在公開演講中說:「我們的敵人如此猖狂,還以為我們會保持沈默,」洛提夫說:「當女人也開始參戰,代表這場運動將是真正的嚴重威脅!」

也許洛提夫說的沒錯。畢竟,據2016年投票結果顯示,全美白人女性有超過一半都把票投給了川普。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