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沒有那麼簡單!外資投信研究員真心話:為什麼不要投資美股?

2020-11-04 08:50

? 人氣

「投資美股不需要像台股一樣去Check供應鏈」,作者認為這是一個很深的謬誤。(AP)

「投資美股不需要像台股一樣去Check供應鏈」,作者認為這是一個很深的謬誤。(AP)

很意外之前Po文的隨口一句話被大家敲碗⋯⋯其實這要從個人投資哲學及流程說起,由於機構法人的訓練告訴我,證券分析的流程該為:「資產配置(策略)→選股→Cross Check」。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所以,個人向美股say no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兩點:

一、不想把資產配置及匯率風險納入考量

以資產配置的角度,無論是在持股數目、市場別、產業別,理論上愈是分散、風險愈低,包括地緣政治風險、匯率波動風險、產業變革風險等。所以「理論上」,專業的經理人們都會想辦法在控制系統風險(Beta)的前提下找尋超額報酬(Alpha)。

然而,這個概念的前提是「相對大的部位」,否則可能會有交易成本及交易可能性的問題,因此就不適用在大多數人身上。

很多和我聊天的萌新板友可以投入股市的額度可能只有5、6位數,你在這個資產規模追求控制Beta,我覺得有點本末倒置。所以資產配置的觀念是好的,但不適合目前的各位,這是其一。

選擇海外市場的另一個問題是「匯率波動風險」,以近年投資美股來說,由於美元弱勢,很多時候可能你在美股是有正報酬的,卻被弱勢美元吃掉,到頭來反而變成一場空,而且還要對匯率有見解,以我個人而言,可能比判斷個股及產業難度更高。

美股大漲,美國勞工的薪水卻凍漲(AP)
即便你的投資繳出正報酬佳績,卻可能被弱勢美元侵蝕獲利。(AP)

二、投資美股並沒有比較簡單

由於很多萌新剛進入股市,是因為接觸到某些在講股票的Podcast節目,就「整理資訊降低大家的進入門檻」這點,我個人是肯定的,而且這本身也是一種專業。

不過,投資畢竟是一件相對複雜的事,比起資訊本身,能否幫助每個人找到自己的洞見更重要;尤其股海茫茫,身處其中根本不需要全懂,也不可能全懂,只要專精於特定幾檔股票即可。

為了滿足資訊恐慌症患者需求所做出來的節目,解讀常常流於膚淺與偏誤。所以還是建議大家收聽之餘,必須區分他說的是事實背景,還是個人看法。

我曾聽過這些節目鼓勵大家多去接觸美股,原因是「投資美股不需要像台股一樣去Check供應鏈」。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深的謬誤,像是台積電的法說,就是Cover英特爾、超微、輝達、蘋果等美股科技龍頭分析師們必聽的,那你買入這些科技股,可以對台積電沒有看法嗎?

不可否認的是,美股這個市場確實有它的價值。舉例來說,如果台積電不是技術全球獨自領先,超微、輝達等公司有好幾個晶圓代工選擇的話,半導體產業鏈可能就得往IC設計的角色去買,那就不得不往美股移動,但前提是,你還是要對整個產業鏈有觀點。

當然,以上討論都是取決於個人條件差異,這結論不是絕對。比如你是英文的Native Speaker,研究美股可能對你來說相對容易,就沒有必要捨近求遠。

或是如同我的某些資產破八位數的朋友們,台股的確太過淺碟,容納不下他們;或是你有感覺的產業相關個股,台股就是沒有,例如眾所周知的Netflix、Disney,甚至是曾經協助「狩獵賓拉登」的大數據公司Palantir、交友平台龍頭Match Group等,那就有不得不買美股的理由。

簡而言之,我鼓勵投入心力研究過後的所有投資決策,討厭所有過度簡化與膚淺的想法,並非針對美股(但A股都是垃圾,這我倒是肯定的)。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若伊時評」,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作者為前美系外資投信研究背景,涉略台股、陸股及多重資產等領域,現職為金融科技新創副投資長。

責任編輯/林彥呈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