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25周年即將到來,港台兩地都有紀念活動,但中國的年輕人如何理解此一歷史事件?《美聯社》記者訪問北京大學等學校的中國學生,顯示六四至今仍是校園的禁忌話題,不少年輕一代到了海外才知道此事的詳情;即便他們的父母輩曾經歷這一切,即便事情就發生在他們成長的土地上。
1989年出生在北京的史提夫.王,有時候會很好奇那年故鄉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他對這場鎮壓群眾的民主抗爭的好奇心一下子就消失了。「我不是當時的一份子,我知道這事很重要,但我感受不到。」他說。
四分之一世紀過去了,對中國年輕人來說,這場運動就像一樁遙遠的傳說,中共禁止公開討論89年的事情,中國的教科書與網路上也付之闕如。
許多人千方百計想知道六四的真相,不管是透過那些知情者,或在中國嚴控的網路裡「翻牆」出去看看,還是藉著出國旅行的機會,而有些人知道那張具代表性的照片-長安大街上,一名男子孤身站在一列坦克車前的身影。
天安門前,一名穿著中共黨徽T恤的男子,後為人民英雄紀念碑。(美聯社)
犬儒主義的一代
但年輕一代似乎不在乎。他們在民族主義的氣氛中長大,並為中國20年來強勁的經濟成長感到驕傲。25年前的這場學生運動,似乎與這一代無關,他們更在乎的可能是找個好工作、買間公寓。
香港大學新聞系學者傅景華說:「基本上他們沒想深究此事,即便他們知道了這些,還是相信政府的版本。」
目前任教於美國哈佛大學、著有《天安門流亡》(Tiananmen Exiles)的何曉清,記載了抗議學生在鎮壓後的生活。她說,許多海外的中國學生宣稱對此事知道甚多,實際上卻不然。「有的人會說『我們知道那時發生什麼事,那又怎樣?』,這是很典型的反應。」
著有《天安門流亡》的何曉清。(取自網路)
年輕一代的中國人,很難對1980年代的學生有同理心。何曉清說,這一代較受犬儒主義與物質主義影響。一名中國學生曾對她說道:「我真的不相信他們上街是為了理想。」
出了國門才聽說
王在1989年七月在一間北京的醫院出生,離血腥鎮壓之處不遠。他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從親友或師長口中聽過那場學運,直到他在中國上大學時,才從朋友口中聽聞點點滴滴,「我很好奇,也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我找不到資料。」
2010年,這個年輕人到英國唸書,在那裡遇見了一個香港學生,他讓王看了一部關於鎮壓的紀錄片。「我只記得,裡頭有個年輕人試著阻擋一輛前進的坦克」,「當那個香港學生問我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時,我張目結舌,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