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雄軌道建設指標,同時被前市長陳菊視為任內重要政績的「環狀輕軌」,可謂命運多舛,歷經三位市長仍無法「圓滿」。評價從可望抬升高雄城市水平的先進運具,如今卻因部分路線爭議問題,大有變成「燙手山芋」的跡象,一度被擔心恐成「爛尾輕軌」。
新市長陳其邁上任後,或許是因「兩年拼四年」之故,急需重大建設完工以強化連任優勢,有意加速輕軌施工進程。先是在上月公布一份超過6成民眾支持續建的民調,隨後引來真實性質疑;高市府旋即再公布2份民調,結果強調超過7成的受訪者支持輕軌續建,而且是支持「原路線路型復工」。
種種作為顯示,高市府應是鐵了心要讓輕軌完工。縱然大順路一帶居民仍持續反映路線設計失當,並提高抗爭強度;市府反應則是提出「路線不變、路型優化」修正方案,顯然想挾全市多數民意,與負隅頑抗的路線內居民民意「火車對撞」。
姑且不論高市府作法是否允當。事實上,爭議背後成因與蔡政府上台後,藉前瞻計畫大大地將軌道建設無限上綱至地方繁榮、交通進步的唯一解方,有極大關聯。
在政策力推下,僅高雄的輕軌黃線,就無痛升級成捷運黃線;其他更為偏郊的路竹捷運延伸線陸續進行中;也為林園大寮線爭取捷運化提供正當性。
反觀作為高雄第二條軌道建設的環狀輕軌,路線上較諸前者精華百倍,實際可帶來的運量與經濟效益更是遠勝前者,否則豈會優先通過核定?最後卻變成市區輕軌化、郊區捷運化的詭異交通配置。
此政策矛盾問題,終究會帶來整個環狀輕軌路線居民的不滿與反抗。可以想見,一旦在多年後捷運黃線完工,其他郊區路線甚至以捷運化動工時,居民不滿情緒將會猛烈爆發,屆時的議題只會是-拆輕軌建捷運,沒有其他的可能。
二階輕軌完工,或許可為陳其邁連任之路鋪下坦途,卻解決不了他卸任多年後的必然出現的後遺症。這也說明了環狀輕軌是個「美麗的錯誤」,註定將列入待拆除清單中。
*作者為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