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大選結果逐步明朗,未來拜登領導下的美國如何處理與中國關係成為國際政治看點的同時,英國也在反思過去幾十年來與中國的互動,探索今後雙邊關係何去何從。
英國是最早承認中國的西方國家之一,兩國於1950年代建立了外交關係。
BBC資深記者羅賓遜(Nick Robinson)曾是英國廣播公司的政治事務編輯,隨同英國多任首相前往中國採訪。他最新為BBC廣播四台(Radio 4)主持的《與龍相處》(Living with the Dragon)紀實節目,採訪了幾十年來參與英中兩國交往的多名政府官員,回顧了自香港主權移交談判開始至今英國如何處理與中國的關係,並請英國政壇老將盤點在脫歐之後、美中對抗加劇、美國選出新一屆總統的情況下英國對華政策究竟該如何考量。
香港問題
柴契爾夫人是第一位到北京訪問的英國首相。她的北京之行成為中國的大新聞。而伴隨她北京之行圍繞香港主權移交談判問題之外的,是她在人民大會堂外的失足跌倒。這個畫面在柴契爾夫人去世之後還經常出現在中國的電視屏幕中。
柴契爾夫人的外交事務顧問鮑威爾(Charles Powell)談起此事時說:「我覺得中國人的確相信徵兆,儘管徵兆與事實有很大距離。她(柴契爾夫人)那天正傷風感冒得厲害,天下著雨,她滑了一跤跌倒了。這在電視畫面裏的確很不好看,但人們看到了,就記住了。」
英國很多人,包括她的支持者也都同意那一跤跌得很慘。連主持香港主權移交的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也在私下把移交香港主權稱為了不起的中國外賣。不過柴契爾夫人的助手們至今都堅持認為,歷史沒有給她選擇的餘地——無論誰在她的位置上都只能達成這樣的協議。
鮑威爾(Charles Powell)說:「柴契爾首相頂住了中國方面的壓力,主要之處在於她為了給香港達成一個好協議,與中國幾百年來最有權勢的領導人鄧小平據理力爭。她所做的一切表明,你可以向中國堅持立場但卻不必成為中國的敵人。」
柴契爾夫人的香港移交協議要求香港儘管主權屬於中國,但一切照舊保持不變,這就是後來的「一國兩制」。英國外交部的傑爾森(John Gerson)當時是柴契爾夫人的翻譯和中國問題顧問。
傑爾森回憶說:「她沒有談判。她像塊大理石一樣站著。這也是中國人的做法。他們派出談判人員跟外國人會談,但是談判人員完全沒有決策權。這些人都是帶著指示而來,他們談完回去匯報,再來時又帶來新的指示。柴契爾在我們的談判策略中也加入了這樣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