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硝煙四起的中國近代史上,也是戰將英雄輩出的年代,正應證了「戰爭是英雄的製造者」這句名言。在八年對日抗戰中,約有270餘位國軍將領殉職,而名列「國軍抗日十大名將」第一名的張自忠將軍,其除了「智信仁勇嚴」武德兼具,從容就義毫不猶豫外,張自忠還多了兩項令人敬仰的懿德,一是忍辱負謗,一是捨私怨報國仇的節操。
先談忍辱負謗。1937年7月,日軍鐵蹄已入侵華北,時任38師師長的張自忠,奉中將軍長宋哲元之命趕赴北平,宋寫了三個手令給張。其中之一是「北平市市長由張自忠代理」。臨行時張含淚告訴秦德純副軍長:「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恐怕成了『漢奸』了。」
正因為張的顧大局撐危局,留在北平與日軍斡旋,所以含冤成了國人的笑柄,僅看當年9月《國聞周報》刊登的一篇《勉北方軍人》文章中,要北方軍人萬萬不要學「寡廉鮮恥」的張自忠,標題醒目寫著《自以為忠》、《張邦昌之後》等,都是在大罵特罵張「賣國變節」,試問這種「打落牙齒和血吞」的修為,在剛烈的軍人中,幾人能夠?
接著論捨私仇報國仇。1938年3月,張含冤已獲蔣委員長澄清,派任59軍中將軍長職務。旋即奉戰區司令官李宗仁之命,馳赴臨沂城解3軍團被圍殲之危。李在下達此命令時曾猶豫再三,因其深知張與軍團司令龐炳勳有「一槍之仇」(龐當年曾恩將仇報,竟派人暗殺張自忠),深怕張自忠不願救援而曉以民族大義,未料張爽快回了句-「我與龐過去是私人恩怨,今天我與龐面對的是日本軍閥,這是國仇之戰…」。
張自忠立正敬完禮後,立刻命部隊連夜開拔,留下眼眶泛紅的李宗仁。由於面對精銳日軍的連番攻擊,龐軍團已將彈盡援絕,連其貼身的特務連都上了火線,此時又聽說接替的部隊是59軍,悲觀的對參謀長說,張自忠與我有「不共戴天」之仇,他怎可能會來救我們?
張自忠盱衡當面敵情,臨機應變改採「以攻代守」的戰術,大出日軍意料之外。與日激戰5晝夜犧牲慘重,李宗仁要求其撤回休整再戰,張懇求李再給他打一天一夜,並回了一句讓李啞口無言的話「我在苦撐,板垣何嘗不是在苦撐」。是日,張對兩位師長親自下達軍令:「明天入夜1700前,把所有的山炮、野炮和重迫擊炮全都頂到第一線去,並帶上所有的炮彈,一顆不剩全部給我打完」。
面對張自忠這種前所未見、不要命的奇特戰法,致日軍戰鬥意志頓時崩潰,59軍全線發起追擊痛殲日軍兩個聯隊,讓不可一世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師團長,羞愧的拔出武士刀想要切腹自殺。
在解臨沂城之危的慶功宴上,龐炳勳老淚縱橫要跪在張面前謝罪,張立刻扶起龐說了句:「三國時凌統與甘寧有著殺父之仇,為了抗擊共同的敵人-曹操,兩人都放棄私仇,都成了東吳的大將併肩作戰的好兄弟」。當晚將軍與英雄,一握、一抱、一醉,在大敵當前,泯了小小恩仇。
對於這位曾經被誣衊為「漢奸」,飽受責難的戰將,是以每戰皆抱「我死國生」的決心,終於在50歲時馬革裹屍。他是二戰中,同盟國陣亡的最高將領之一,也是唯一能讓日本軍人立碑安葬、列隊致敬的中華民國軍人。日本39師團長曾在日記中寫下感言:今日看支那大將軍張自忠死戰不降,看來玉碎精神非我皇軍所獨有,爾後征支那之戰當愈加困難…。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郁達夫曾言:「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在93軍人節抗戰勝利紀念日裡,讓我們虔誠的向這些「軍人抗戰有死無生,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的抗日英雄-「張自忠們」, 獻上最敬禮。因為有你們,才有中華民國。
最後僅以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對退伍軍人所講的一段話,希望能在軍人節前夕,讓蔡英文總統對目前軍人因年金不當改革,所肇生的「軍校沒人唸,尉官沒人幹,獎金沒人要」的焦慮亂象指引出正確的方向。
「如果沒有幾代美國軍人願意承擔最艱巨最危險的重任為國效力,我們享有的自由和繁榮就不會存在。我們的軍人在脫下軍裝時,他們為這個國家能做的貢獻並沒有結束,我們對所有服役軍人都有虧欠,當我們向這些最勇敢的人們還債時,我們也是在對我們的未來投資」。
*作者為奇策盟文宣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