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自9月1日起實施「友善環境耕作補貼」新制,「每公頃一年最高可領9萬元友善耕作補助」(包括生態補貼及減損補貼),鼓勵農民轉向友善與有機栽培,希望在年底能夠將國內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從目前的7千多公頃衝上1萬公頃的目標(該新制並不適用漁業)。
對於「有機」定義由於推廣多年,農民及消費者有較清楚的概念,執行起來較無爭議,不過國內有機農業仍存在認證嚴謹度、假有機等問題。至於何謂友善環境耕作,農民及消費者則並沒有清楚認知,儘管農委會官員表示,友善耕作認定的基本原則為:
1.不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基因改造生物之製劑與資材等;
2.維護水土資源、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促進農業友善環境及資源永續利用。
前者雖然規定明確,但是因友善環境耕作沒有認證標章,政府部門要如何確實去查核農民有無遵守是項規定避免浮濫呢?政府計畫透過「友善農業審認團體」去審定稽核,目前官方公告認可的審認團體只有「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後續有3個審認團體,肯定無法因應政府預期的農民申請數量;何況從過去經有機驗證機構驗證的農產品上市後,仍出現農藥超標的教訓,對於審認團體的資格審定、相關管理規則以及退場機制等均未見完善的規範,也沒有印製指導手冊幫農民解惑,相關資訊也不夠公開透明;後者對維護生態環境等規定則過於竉統,缺乏具體規範,未來除非採寬鬆認定標準,否則將產生認定上的爭議。政府透過補貼來提高農民實施友善環境的意願,固然可行,但是從目前公布的內容,可明顯看出該項新政推動過於倉促,恐衍生新的農業問題。
另,該項友善環境耕作補貼,遭到需向人承租農地的小農質疑看的到吃不到,原因在於政府規定想申請補助的農民,必須提供「土地謄本、分區使用證明、土地租賃契約或土地耕作使用同意書等影本」,而多數租地農民無法從地主那裡拿到這些必要文件,這也是「承租農」每次遇到政府給予補貼救助時,碰到的難題,畢竟地主與承租農係處於不對等的關係,地主如覺得太難搞可以不續租,這跟蔡總統要弱勢勞工去向雇主爭取薪資福利一樣。農政機關應正視該問題並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
還有該項新補貼將採密閉型環控設施經營之農地如植物工廠、環控菇舍等排除在外,原因在於係採非自然栽培狀態,農地已不是原始樣貌,且無法回復,不符綠色環境補貼概念,唯傳統溫網室若採友善及有機耕作,仍可補貼。政府一方面宣導植物工廠是因應未來極端氣候衝擊,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農法,卻又否定它的綠色環保功能,也引發爭議。事實上植物工廠與垂直農場(都士農業)可以減少戶外耕地,讓更多土地回歸自然並節約用水,生產潔淨水(含獨立水再生系統),減少農藥、化肥、抗生素使用,提供健康安全的農產品等,有助於環境維護。而因應氣候快速變遷是人類面臨最重要的環境議題,政府實不必拘泥於字面解釋而將其排除。
農政機關政府將施政重心放在友善及有機耕作,蔡總統也表達現在投入有機農業發展最時宜(卻還未訂定國內有機養殖漁業標準及規範),擴大有機農業的栽種和行銷,確保農業永續經營,將是政府未來的目標。問題是即便4年後一如政府預期將有機農業的面積衝到1萬5千公頃,屆時台灣絕大部分還是採用慣行農法,雖然消費者知道有機農業較安全,應該採買有機農產品,但是有多少家庭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可以長期食用有機農產品呢?蔡總統能但多數民眾不能!建議蔡政府無論推動何種農法,請給百姓食用安全的農產品好嗎?
*作者為農業博士,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農漁業雜誌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