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說明這事不是不能做,是要拿出來討論。」劉紹華如此點評方荷生看似違逆防疫政策的作法。或許方荷生的志工團也會有人因為害怕疫情而退出,但事實證明,如果能秉持防疫重點就不一定要恐慌。
例如消毒嗎?「對啊,否則你看那些照顧病人的醫療人員,大家都不要回家嗎?他們一定有他的防疫機制。」醫院有其防疫機制,方荷生也有,進出共餐園地必洗手量體溫、場地必消毒、追蹤居民接觸史,在落實防疫的機制下讓社會角落的弱勢者不致被遺漏,只是劉紹華也說:「但政府不會表彰,他明明很重要,他救了多少人在防疫期間的生活……」
「我們政府沒有表現出開放的心態,還是『一統』心態、沒開放多元討論,方里長這種特殊不同的模式與作法會變得是小眾,在媒體輿論沒有太多機會被討論……」這正是劉紹華在疫情期間看到的問題之一,台灣防疫模式的一個遺憾。
「防疫視同作戰」隱憂:非常精細、非常在意有沒有個案破口的疫病治理方式,能撐多久?
問起劉紹華如何看待「防疫視同作戰」這句口號,劉紹華說,其實疫情以來不只台灣喊過,這種思維的問題在於可能引導出一種「緊急狀態下的例外狀態」,她笑:「戰爭之下,還會分民主國家、非民主國家了嗎?不會分了吧?戰爭狀態下一定是中央集權、統一指揮。」
當中央集權、統一指揮、視同作戰,防疫勢必帶來犧牲,例如4月份酒店公關確診案例出現,指揮中心一聲令下、全面停業,又例如「小明」爭議、滯武漢台灣人不得自行返台、甚至12月1日起「秋冬防疫專案」規定台灣人回台灣必須附上核酸檢驗陰性報告等。
在劉紹華看來,每一種防疫方式都可能有其優點、缺點,但在「防疫視同作戰」的思維下,有可能討論缺點嗎?就算政府有內部討論,有可能跟民眾公告嗎?放眼世界,劉紹華看見美國、德國、英國等大國碰上新興疾病其實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但總會有不同政策、討論與辯論,反觀台灣,社會心態沒有在作戰,行政狀態卻是「防疫一統」、不能有其他作法。
「那是可惜了……台灣相對安全的時候,可以試著讓不同的醫療衛生理論、模型實驗進來,在合理情況下進來嘗試不同理論,我們可惜了。」劉紹華說。
劉紹華看到的台灣防疫,是政府作法與輿論高度一致、似乎完全不能接受台灣本土有病例,但後期事實證明新型冠狀病毒會變異、殺傷力會遞減,「無症狀感染者」案例天天增加,歐美國家雖然沒有跟台灣一樣採取強力圍堵政策、疫情大爆發,卻也發展出一套衡酌現實的防疫模式,而非時刻緊繃。
劉紹華曾聽聞一位美國護理師正好跟被檢測出陽性的患者待在同個空間,依台灣作法,護理師勢必要居家隔離14天不得外出,然而在美國,不只沒替護理師檢測,醫院甚至說「沒症狀就回來上班」──這在台灣恐怕會引起「防疫破口」恐慌,然而劉紹華看見的事實始,美國很多人都生過病、進出過醫院、在醫院工作就有機會接觸到確診者,若是依台灣模式,整個國家都會淨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