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1904這一年,適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清帝國舉辦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考-甲辰恩科進士會試。隔年九月,清廷下詔廢除了在中國歷史上沿續1300餘年的科舉制度,並令廣設新式學堂,目的雖為學習西洋的「奇技淫巧」以救亡圖存,但讀書人搏取功名的道路被斷絕後,儒教所建立忠於皇權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秩序也跟著崩潰,爾後出洋留學和進入新軍系統的士子大增,革命思潮在這兩個族群內快速傳播,反而加速了清帝國的覆亡。
王綱解紐,軍閥混戰
自1895年起,國父孫中山先生和革命黨人發動了十次武裝革命,但都沒有成功。或許是大清氣數該盡,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新軍革命黨人因名冊外洩人人自危,工兵營班長熊秉坤倉促起義,率隊攻打湖廣總督府,恰逢湖北新軍被調去鎮壓四川的保路運動,武昌城內防務空虛,總督瑞澂竟棄城而逃。兩天後,武漢三鎮已全在革命軍手中,之後革命浪潮快速蔓延全國,關內十三個行省陸續宣布脱離清室獨立。此時世上已無慈禧太后,六神無主的裕隆皇太后和滿清親貴內閣,只好起用袁世凱來收拾善後,但袁世凱卻暗中與革命軍議和。
1912年2月12日,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在袁世凱的逼迫下,接受《清室優待條件》,發布宣統皇帝《退位詔書》,統治了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帝國正式滅亡。已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依照議和承諾讓位給袁世凱。為防範袁世凱獨裁,3月8日臨時參議院通過政府採內閣制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1916年,洪憲帝制失敗後,袁世凱憂憤而亡,北洋軍分裂為直、皖、奉三派系,你方唱罷我登場,競相爭奪列強所承認的北京政府控制權,中原大地軍閥混戰,政客捭闔,民生凋蔽。1917年,在張勳復辟宣統皇帝失敗後,重新掌權的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撕毀《臨時約法》,拒絕恢復舊國會,擬遂行其武力統一政策。手無寸鐵的孫中山南下廣州展開護法運動,粵、桂、滇、黔等西南地區的軍閥也高舉護法大旗,加入孫中山的廣州軍政府;廣州軍政府並不為列強所承認,而西南地區的軍閥和北洋軍閥實為一丘之貉,只是想利用孫中山的革命領袖威望,掌控廣州軍政府以擴張其政治利益和地盤,如同北洋軍閥一樣,互相爭戰不已。
此時甫於1917年革命成功的俄國列寧政府,向孤立無援的孫中山伸出橄欖枝,表示願意放棄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並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而陳獨秀等人也在共產國際協助下,於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孫中山因而採「聯俄容共」政策,並以俄為師,仿效蘇聯的建軍模式,於1924年6月創辦黃埔軍校,指派蔣介石出任校長,中華民國第一軍事強人於焉而生。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共產國際的目的是要赤化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