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買高配息保單,4年後竟然虧12.5%!想靠投資領被動收入,小心3大迷思

2020-12-09 09:04

? 人氣

2. 未充分了解產品的費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投資資本市場(股票、債券)原本就會有配股配息,但若是包裝成保單或是基金,就會多了一些費用,例如:手續費、管理費、危險保費、解約費用….等。常常在進場(投保)時,業務人員未說明清楚,致使客戶也忽略了。

3. 匯率風險

通常配息產品會是外幣收付,常見的是美元,近年為有更佳的配息率,也出現了不少澳幣、南非幣計價的產品。外匯走勢往往難以預測,例如澳幣、南非幣,常見匯率一跌,把報酬率、配息都吃掉了,以這位客戶為例,107年4月時,南非幣匯率大約為1:2.427,目前(109/08)南非幣匯率約1:1.77,跌了37.11%,也難怪對帳單來帳戶價值不佳。

消費者在金融市場上,常常是比較弱勢的,因為對金融產品的不熟悉,因此就要看遇到的服務人員是否能夠說明清楚,相關的資訊、標的的內容、費用風險等等。曾聽過老業務告誡新業務:說明得越清楚,客戶越晚買單。雖是一句玩笑話,但也道出由於現在金融業者收入多屬於首年度手續費收入,或佣金收入,客戶若不買單收入就少,彼此之間利益有些衝突之處,使得業者在說明商品時會刻意凸顯商品的優勢,而對於相關的費用、風險「輕輕帶過」!

甚至有些人把配息產品當成「年金保險」或「定存」(存本取息),也難怪有為數不少的人甚至願意貸款來投資,以為可以套利,創造更多的現金流。沒想到投入才是奇幻旅程的開始:收到對帳單突然發現怎麼跟想像中的不一樣啊?!這時候去問服務人員該怎麼辦,往往得到的答案是:先放著。

巴菲特就曾說過:「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也沒有用」

投資人常常是獲利就出清,卻抱著虧損不放,想著只要不出場就只是帳面虧損。但唯有理性評估做適當的修正,才能把握寶貴的時間,透過長期持有及複利的威力,才能將錯誤規劃造成的損失彌補過來。


張佳瑩
張佳瑩

作者為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TFPA)理事,專長為個人、家庭財務規劃、風險規劃、退休規劃、信託安排及稅務諮詢

本文授權轉載自理財+1課,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撰文/張佳瑩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