啖海鮮吞塑膠!微塑膠危害最新研究出爐 一張圖讓你看懂台灣那些出海口最嚴重

2020-12-14 08:20

? 人氣

國內各河口微型塑膠濃度調查。(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國內各河口微型塑膠濃度調查。(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大啖海鮮的同時,你能想像自己也在吞塑膠嗎?「微塑膠」(Microplastic)一詞對現代人已不陌生,它指的是各種被棄置在沙灘、海洋的塑膠製垃圾,經海水經年累月沖刷,變成直徑小於5毫米(mm)的塑膠微粒,不但造成汙染,還常被海洋生物當大餐吞進肚裡。根據最新研究指出,微塑膠不但會導致紋藤壼等小型潮間帶生物下一代死亡率倍增,也會被人體器官直接吸收並累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為了拯救海洋生態,或說是為了人類健康,以及生活品質的提升,微塑膠已成為新一代環保議題的顯學。事實上,因為近百年來人類大量製造塑膠垃圾,微塑膠乃至於肉眼難以辨識的奈米級塑膠(直徑小於0.001毫米),不但充斥在人們足跡所至的陸地與海洋,在雨水與空氣的沖刷帶領下,如今就連人煙罕至的北極積雪、高山土壤乃至深不見底的深海,都有微塑膠留下的痕跡。

北京冬日,下雪,雪景。(美聯社)
微塑膠恐不僅在海洋中,包刮深海、高山、甚至北極積雪中都可能有塑膠微粒存在。示意圖。(資料照,美聯社)

「微塑膠」狀況惡劣 屏東高屏溪東港溪出海口濃度最高

根據海洋保育署委託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執行的「2020年海漂底垃圾分布調查及微型塑膠採樣檢測機制建立計劃」,計劃主持人方孟德率領的團隊今年內先後在全台13處重要河川的出海口,共計採集了41個樣品,經過篩、消化、密度分離處理;最後再以拉曼光譜、紅外光譜及熱裂解氣相層析質譜儀等精密儀器的分析。結果發現,屏東高屏溪及東港溪出海口附近海域的微塑膠平均濃度最高,平均每立方公尺中就有1.214個,情況相當惡劣。

(延伸閱讀:1年600萬公斤、8萬保特瓶,台灣海洋垃圾汙染多嚴重?這地區最「母湯」

其次,高雄阿公店溪出海口的微塑膠平均濃度每立方公尺0.978個、台中烏溪出海口附近海域微塑膠濃度每立方公尺0.678個、台北淡水河出海口微塑膠平均濃度每立方公尺0.363個、台南曾文溪出海口微塑膠平均濃度每立方公尺0.298個,以及台南嘉義交界處的八掌溪、急水溪出海口微塑膠平均濃度每立方公尺0.185個等,汙染程度亦不可小覷。相形之下,屏東四重溪出海口微塑膠平均濃度每立方公尺0.064個,以及花蓮秀姑巒溪微塑膠平均濃度每立方公尺0.031個,則汙染程度較低。

南部出海口「保麗龍」汙染嚴重 ITRI:與當地漁業用具有關

計劃主持人方孟德表示,研究團隊將在出海口取得的微塑膠作進一步的成份檢驗,結果發現,除了最大宗的塑膠碎片(比例介於48至68%)之外,發泡塑膠也就是俗稱的「保麗龍」出現地點,明顯以台灣南部河川出海口海域最多,至少占了該區域所有微塑膠打撈量的22%,更是東部及中部發泡塑膠占比僅9至10%的逾2倍以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天如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