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全面改制成矯正學校後,就沒問題了。」司改會專案研究員林瑋婷口中的矯正學校,是專門收容觸犯刑罰及被裁定接受感化教育之未成年少年的特殊學校,法務部原本規劃2003年7月前,將現有的少年輔育院、少年監獄全面改制為少年矯正學校,卻遲未行動,林瑋婷認為,少年輔育院改制是第一步,而接下來矯正學校也還是要繼續進步。
林瑋婷指出,矯正學校課程及生活安排的不完備是第一個問題。他表示,學生過去可能有心理創傷、或有精神醫療需求,也可能社會情緒能力(social emotional competence)有狀況,這些都必須透過教導員、教師、輔導教師一同協助。
「社會情緒能力」須更重視 少年不懂同儕相處易違法
林瑋婷解釋,「社會情緒能力」指的是人類的發展階段中,不同階段會有不同需求,年幼時可能會需要依附關係,再長大一點,可能就要知道怎麼跟同儕建立關係,或是如何去解決問題,如果這塊沒有處理好,就可能會產生一些風險行為,換言之,就是有一定機率會違法。
林瑋婷認為,矯正學校相較於少年輔育院在設計上有意識到社會情緒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才會安排輔導教師。但是實務上,現在的矯正學校在這塊的安排並不足夠,如果要更重視這塊,可以安排更結構性的課程及在作息表上安排生活輔導的時段,由此培養學生的社會情緒能力。
部會整合不足 缺乏完整團隊處理矯正學生問題
第二個問題則是缺乏「團隊」處理矯正學生的問題。林瑋婷表示,現行狀況有點像是大家各做各的,但彼此缺乏溝通交流。一個理想的「團隊」應包含個案管理師、矯正人員、教師、心理諮商師、職業訓練師等各類專家人員,團隊要含矯正機構內外的人,從尚未進入機構時,即以少年復歸社會為目標,規劃個別式處遇計畫,並隨少年的狀況作調整。但目前機關內外的連結性不好,而且也沒有落實個別式處遇計畫。
林瑋婷表示,目前台灣扮演類似個案管理者角色的是少年調查保護官(調保官)。目前調保官雖可以去看矯正學生,但很難影響學校的做法,兩邊的情形是斷裂的。原因可能在於雙方沒有將協助少年復歸社會列為共同目標,加上資源有限,以及缺乏部會整合,到最後就是各做各的。
此外,林瑋婷也認為,有了矯正學校之後,後續可能要依照不同學生的需求,發展更細緻區別的矯治學校分類。舉例來說,由於男女合班的矯正學校可能發生多數資源被男性搶走的情形,因此必須發展專為女性開設的矯正學校,以避免有資源分配不均。又如果學生有精神疾病,可能就必須有專門的精神醫療學校來幫助這類型的少年。
強化少年矯正教育 司改會擬與有影響力立委合作
矯正學校問題重重,下一步該如何走?林瑋婷以一句話總結核心概念,目標就是提供「符合收容少年所需要的矯正教育。」
林瑋婷表示,基隆地院主任調查保護官王以凡在司改國是會議提案改革少年矯正發展算是一個開始,接下來司改會打算接棒繼續努力,據了解,除了尋找理念相同的立委合作外,也希望能找到執政黨中具有「實質影響力」的人合作,不過對象目前仍在保密階段。此外,目前司改會也正籌備成立「司改國是會議監督聯盟」,除了監督政府於司改國是會議後的施行成效外,也會施壓政府盡量公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