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紀念《平等新約》78周年─兼論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

2021-01-17 07:20

? 人氣

然而英國對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投資,卻只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鄂圖曼帝國瓦解而已。「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就此成為歷史,英國人馬上取代土耳其人,成為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新一代壓迫者。不像美國對中華民族主義的投資,是從大清帝國一路投資到中華民國,再從北洋政府扶持到國民政府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尋找或者建立一個屬於「我們的中國」(Our China),可視為除了維持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統一之外,另外一個美國對華政策的重大指標。不過清朝在1911年的垮台,換來的卻是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局面。美國雖然從1913年起就承認了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然而即便是北洋政府都在袁世凱去世後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使美國遲遲找不到「我們的中國」。

要等到接受蘇聯援助,有「紅色將軍」外號的蔣中正在攻克上海、南京後宣佈清黨,結束孫中山先生的「聯俄容共」政策,並於1928年將北洋政府送入歷史之後,南京國民政府才正式為美國認定為「我們的中國」。蔣中正與宋美齡的婚姻,還有他受洗為基督徒的歷史,都在這當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如前所述,傳教士從19世紀末以來就扮演著美國對華政策的推手。

在「九一八事變」中,對日本提出「不承認主義」的史汀生,其實正是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先驅。(許劍虹提供)
在「九一八事變」中,對日本提出「不承認主義」的史汀生,其實正是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先驅。(許劍虹提供)

「不承認主義」

既然有「我們的中國」存在,就一定同時還會有一個(或數個)「他們的中國」(Their China)存在。美國在主觀上希望中國是一個統一又親美的國家,這樣美國才能真正壟斷中國的市場。然而客觀上,美國卻也認知到要讓中國成為一個統一又親美的國家非常困難。尤其日本、英法與蘇聯也都各自扶持自己的代理人,希望能建立親近他們的中國。

而在30年代初期,英法支持的北洋政府已經垮台,蘇聯支持的中國共產黨尚不成氣候,只有日本有能力在這場代理人戰爭中與美國對抗。所以在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的1932年1月7日,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史汀生(Henry L. Stimson)立即發表了著名的「不承認主義」(policy of non-recognition),拒絕承認日本以武力控制東北的事實。

理所當然,這意味美國不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成立的傀儡政權滿洲國。此一「不承認主義」的存在,證明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並非始於1979年,也非始於1949年,而是開始於1932年,目的就是要向日本傳遞以下訊息,即「美國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東北三省是中國的領土,南京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基於同樣的道理,美國也沒有承認中國共產黨在瑞金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等到對日抗戰全面爆發後,日本在中國扶持了不下五個親日政權,這些親日政權多數只能統治中國的部份地區,有的則聲稱要脫離中國成立新的國家,卻沒有一個得到美國的外交承認。顯見日本在對中華民族主義的觀察與運用上,沒有美國來的準確又靈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