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前的1月11日,中華民國政府分別完成與英國、美國《平等新約》的簽署,為1842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所面臨的「百年國恥」畫下句點。或許對於支持汪精衛和毛澤東的中國人而言,《平等新約》只是把過去分散於日本及歐美列強手中的在華特權集中到美國這個單一霸權手中,所以蔣中正仍是一個該被打倒的「美帝買辦」,可是從台灣的角度來看,這仍是中華民國司法節的由來。
因為《平等新約》不只規定英美兩國將在華租界歸還給國民政府,還必須廢除治外法權。中華民國的司法自此完全脫離於外國干涉,從而讓1月11日這天成為中華民國的司法節。然而司法節並不只是中華民國的翻身之日,卻也是一個反應百年來美國對華政策一個象徵之日,尤其是在拜登(Joe Biden)總統即將上台執政的今天,回憶起來更是具有高度的政治意義。
《平等新約》的簽署,是美國1898年推行「門戶開放」(Open Door Policy)以來,在對華政策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而「門戶開放」政策的核心精神,就是維持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以確保美國的在華利益不會被俄羅斯、英法以及日本等列強瓜分掉。也是靠著這個「門戶開放」政策,大清帝國除外蒙古之外的領土都還被留在中華民國的版圖之中。
不過美國並非一開始就如今天一般是一個超強國家,而且美國公民受到孤立主義影響,沒有加入由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提倡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所以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沒有一個連貫的對華政策。美國一方面反對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可另外一方面又還沒有準備好為了中國與日本大幹一場。
然而無論如何,進軍太平洋已經成為美國的終極目標。不只是日本,俄國與英法都將成為美國稱霸亞太的潛在競爭者,此刻中國還是一個「大而弱」,而且還「不統一」的國家,尚不具備當美國競爭者的能力。可是中國龐大的領土與人口,卻又讓美國不得不從市場還有地緣政治的角度出發,積極爭取中國成為稱霸亞太的盟友。
尋找「我們的中國」
美國政府受到「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影響,長年對舊大陸事務持不介入態度,所以一切對華政策的形成,都仰賴在中國活動的美籍傳教士、商人以及學者。這些美籍傳教士、商人和學者當中的有識之士,從正處於革命狀態的中國認識到了中華民族主義的力量,並認為這股力量只要爆發出來,必將成為美國推翻日本、俄羅斯還有英法等傳統殖民勢力的最大助力。
所以美國雖然也是廣義上的「帝國主義國家」,當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時也已經併吞了菲律賓,可是卻有意識的不侵佔中國一塊土地。甚至在參加完鎮壓義和團的軍事行動後,將庚子賠款轉而用於培養大量的中國知識份子,目的就是要讓即將崛起的中華民族主義為己所用。就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曾經鼓吹阿拉伯民族主義來對抗鄂圖曼帝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