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歷來規模最大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台灣衛福部譯為「思覺失調症」)基因研究繳出漂亮成績單,由35國80多個機構組成的「精神病基因體聯盟」(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PGC)宣布,發現108個與精神分裂症有關聯的基因變異,將為這個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PGC研究論文刊登於英國《自然》(Nature)期刊,不但讓人類對於精神分裂症與遺傳關係的理解更上層樓,也有助於評估罹患與風險研發治療藥物。目前全球約有2400萬人(略多於台灣人口)罹患精神分裂症,但治療藥物自1970年代以來沒有太大變化。
PGC彙集了超過15萬人的基因樣本,其中36989人患有精神分裂症,研究人員比較正常人與患者的DNA序列,發現患者在108個基因座(locus,loci)的DNA特別容易產生變異,其中有83個是前所未知。
108個基因變異之中有許多相當常見,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每一個變異對精神分裂症都有些許的「貢獻」,因此樣本數要夠大才看得出其中關聯,PGC研究之所以成功就在於此。
而且龐大的樣本數也讓PGC得以設計出一套演算法,可以計算每一個變異對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分數」(risk score),未來相關方法可用來預測人們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協助研發新的療法。
研究領導人、英國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精神病學家歐唐納文(Michael O’Donovan)指出,108個基因變異涉及的基因,參與多種蛋白質的編碼工作,例如現行精神分裂症藥物治療針對的DRD2多巴胺受體;參與神經元電訊號傳導、建立腦細胞的蛋白質;免疫系統的蛋白質。
歐唐納文表示,PGC明年計劃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樣本數倍增,希望能夠更精確鎖定重要的相關基因變異。PGC目前資料庫中的近20萬個樣本,大部分都是歐洲裔,因此未來也希望涵蓋世界各地的其他民族。
除了精神分裂症之外,PGC也研究其他的精神疾病。例如7月20日發表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的一篇論文,研究466名自閉症患者的基因體,並與2500名正常人比較,結論是自閉症罹患風險約有52%來自遺傳。此外PGC還將跨足厭食症、強迫症等較少被研究的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