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於9 月19日到21日訪問了中國大陸,外界普遍將之視為新加坡有意修補與中國的關係。根據中共黨媒新華社的報導,李顯龍在席間便向習近平表示,「新加坡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反對台灣獨立,希望看到中國穩定、繁榮,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李顯龍重修「中新關係」 只是體現國際政治現實
綜觀李顯龍此行所以引起關注,除了是他近三年首度訪問中國外,更在於「中新關係」近年發展陷入低潮,李顯龍藉著出訪,徐圖與中國「破冰」的意義不在話下。
翻開近年的「中新關係史」,新加坡曾就菲律賓2016年發起「南海仲裁案」,發表各方應接受國際法庭仲裁結果立場,新加坡當時的表態無疑站在美國一方,故引起中國大陸極度不滿;又新加坡長年與台灣保持著軍事合作,在2016年底,一批從台灣完成訓練、準備運返新加坡的軍方裝甲車,在停靠香港時遭到海關扣押,進一步導致「中新關係」惡化。緊接著,中新雙邊的矛盾也延續到了2017年,當中國於5月高調在北京召開「一帶一路」高峰會,而位居「一路」要衝的新加坡,李顯龍並未出席領袖峰會,只是指派財政部第二部長參加,新加坡潑中國冷水的抵制態度可說不言而喻。
就新加坡一路以來的作為看,其意向被中國大陸認定「親美遠中」,只是意料中事。質此,李顯龍此刻趕赴北京,而且獲得習近平親言,「加強兩國的政治互信,不斷鞏固和發展中新關係,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利益,也有利於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這對國土面積與經濟發展程度呈高度反比的新加坡而言,無異服了一顆定心丸,儘管言稱加強兩國政治互信,意味著中新雙邊目前缺少政治互信,就算「中新關係」不因此次的「習李會」而如膠似漆,至少已達到雙邊關係止血的效果。
對於新加坡而言,近年誤打誤撞走向「親美遠中」的外交路線,結果自然是條死胡同,也有違新加坡向來躋身各利益方之間平衡者的外交傳統。對照新加坡如今對中國大陸釋出明顯的外交善意,無疑是有意從過去過度的「美中」次序向「中美」次序調整,相信新加坡不致於重蹈覆轍,反轉導向成另一股極端的「親中遠美」,但務實於「中新關係」發展、兼顧「中新」雙邊利益,當是新加坡接下來戮力而為的戰略方向。這是身為小國對於國際地緣政治的務實認識,說白了,服膺於現實主義而已。
「對中」與「對台」新加坡維持兩套思考
質言之,中新兩國重啟政治互動,是各投所好的結果。若以新加坡為本位思考,其追求的核心利益則是穩固該國在東協(ASEAN)領頭羊與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中新關係」因為攸關新加坡能否維續區域中的優勢地位,其優先等級遠非「台新關係」可以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