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伊始,萊豬已讓日子沸沸揚揚,全民皆知這是與美國交換的籌碼,但無人知曉到底能換到些什麼,是FTA或又是MOU?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13日訪台,來的意義又是什麼?是幫助我們重返聯合國還是洽談能源業務?1月20日拜登上台,多輿論認為中美台關係將倒退回歐巴馬的理性現實,也有異論者表示「聯盟抗中」已成國家制定戰略,要改變不易。
然而,無論局勢如何,從國力、疆域和人口言,台灣依舊只是美中博奕的一顆棋子,過去,有不入流政客曾夜郎自大以「浴缸塞子」來比喻台灣價值,這和現實差太遠。有人說台灣的可悲就是被美國利用來圍堵共產力量島鏈的一環,但「馬前卒」的代價「台灣關係法」卻只談軍購沒說派兵保護,故台灣被揶揄為「甘願的看門狗」;但反過來想,若台灣被統一,中共也只運用這島嶼來突破和對抗太平洋美軍的衝突橋頭堡,依舊逃不過「線控木偶」的宿命。在國家滅亡和苟延殘喘下,台灣沒選邊站的資格,但美國真心為「自由民主理念」而並肩作戰、保護我們嗎?凡是過去,皆為序章。本文爬梳二戰後幾位美國總統關鍵的對台政策背後的考量因素,來回溯及啟示一些歷史與未來。
從杜魯門開始
兩岸關係並不只是兩岸關係,統獨也不單是中國人的事情,自二戰美國影響中華民國始,這民主老大哥便成了「積極的指導干預者」。1947年美國盟友蔣中正國共內戰失利,美將魏德邁支持繼續援蔣,杜魯門(Harry S. Truman)堅決反對,並對國府武器禁運直至《援華法》通過。最後因各方拖延,直至1948年底第一批物資才運抵中國,時蔣敗局已定,杜魯門為撇清中國失敗的政治責任,於1949年8月5日發表《美中關係白皮書》,嚴詞批蔣貪污腐敗無能,並停止一切軍事援助,國府士氣崩潰。1950年1月5日,杜魯門再發表「不介入台灣海峽爭端」聲明,落井下石,讓逃亡台灣的國民黨更岌岌可危。為什麼中華民國最好的盟友於最後關頭竟揮袖而去呢?原因是杜魯門認為中共有民族主義性質,或可容納資本主義思想,有可能拉出蘇聯陣營,美方更試圖在1949年與之建交,唯1950年中蘇簽訂了新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杜才作罷。
試問,在意識形態上,美國總站在自由民主陣營並肩作戰對抗共產專制嗎?萬幸韓戰爆發,美中(共)熱戰令台灣重被利用,這不會沉沒的航空母艦才沒被赤化。如果杜魯門是棄台的開端,那1972年尼克森出訪中華人民共和國更注定了台灣被邊緣化的悲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