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當民眾因政黨輪替,不再對國民黨如此不滿時,政治聲望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柯文哲,在市政表現不突出的情況下,自然會受到重創。而同樣的情況,亦出現在時代力量,和以批評國民黨獲得收視率的政論節目身上。因為對於多數的民眾來說,執政黨才是關鍵所在,而若選擇去監督一個已經在野的國民黨,自然註定無法獲取多數認同。
三、如何逆轉頹勢?
就如同前述,柯文哲的政治聲望建立於對國民黨的打擊之上,然而對國民黨的打擊之所以能讓民眾認同,就在於民眾對國民黨的執政表現高度不滿。也因此,政黨輪替之後,繼續打擊國民黨的策略便不再有效,反而會招致反效果。取而代之,批評民進黨,反而就成為柯文哲能獲取民眾支持的重要管道。
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民眾對民進黨的執政表現愈加不滿,以及柯文哲對民進黨攻擊的力道加劇,尤其針對前瞻計畫,柯的民調也逐步回升。從2016年4月的38%,回升至2017年5月的43%,世大運後,甚至在同年9月飆升至60%;約略與此同時,蔡英文的滿意度在2016年6月保持在47%,然而到2017年5月已驟降至28%。雖然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說,無法說蔡柯兩人的民調高低必然有所關連,仍有待驗證,不過從實際觀察來看,兩者之間或許有一定程度的聯繫。
四、2018的前景如何?
作為有別於藍綠的白色力量,柯文哲在戰略上就必須保持自己的政治份量,否則一旦聲望過低,就可能無法立足於三分天下之位,迫使民進黨與其結盟來共抗國民黨。所以就毋須意外,柯文哲在近日以來對於民進黨的攻擊。因為對柯文哲來說,攻擊民進黨所獲得到的政治聲望,才是讓民進黨在2018繼續支持他的關鍵所在。如果選擇對民進黨執政不佳的情況視若無睹,柯文哲反而會失去其中間選民的支持,無法在2018有足夠籌碼迫使民進黨禮讓。從此也可以看出,柯文哲在戰略上,確實優於目前同樣陷入困境的時代力量。
不過或許是食髓知味,柯文哲並未見好就收,甚至在世大運後有被沖昏頭的情況,加劇對民進黨的攻擊,引來民進黨在政治上的反撲,使得雙方至今仍陷入互動困境。雖然筆者認為,民進黨即使遭受柯文哲猛攻,最終仍會選擇在台北市禮讓柯,因為民進黨在聲勢持續逆風的情況之下,不太可能冒重蹈國民黨2014覆轍之險,與柯文哲正面交鋒而失去其他縣市柯迷的支持。然而柯過頭的做法,卻相當可能使得深綠一端,在2018選擇棄票。也就是說,柯文哲攻擊民進黨,雖然能鞏固中間選民支持,迫使民進黨禮讓,然而同時也可能失去部分深綠選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