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拉美文學新聲音:《聽見墜落之聲》選摘(1)

2017-10-08 05:10

? 人氣

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的寫實貼近的是一種哀傷無奈的寫實,不只是小說人物的人生,也是他的國家那段充滿暴力的歷史。(圖/維基百科)

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的寫實貼近的是一種哀傷無奈的寫實,不只是小說人物的人生,也是他的國家那段充滿暴力的歷史。(圖/維基百科)

編者按:說到拉美文學,我們很容易想到馬奎斯,但是《百年孤寂》初版於1967年,整整半個世紀過去,拉丁美洲早已出現過種種新聲音。現在,請記得這個國際最矚目的拉美新聲音: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哥倫比亞少壯派作家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的《聽見墜物之聲》, 2011年在西班牙出版時便榮獲豐泉小說獎(Alfaguara Prize)殊榮,2014年更獲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International Dublin Literary Award),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獎項的南美作家。

幾年前初讀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就在第一次接觸他的作品時,對他處理《告密者》人物的手法以及對角色心境的刻劃留下深刻的印象;幾年後聽聞他的新作在國際上得到肯定,也很幸運地得到機會再讀他令人讚譽不絕的第五本小說《聽見墜落之聲》,重溫他的筆法和說故事的方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哥倫比亞少壯派作家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美聯社)
哥倫比亞少壯派作家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美聯社)

我對哥倫比亞的印象不是好喝的咖啡、熱情奔放的昆比亞舞或鬥雞活動,也不是八十年代惡名昭彰的毒梟、與國家對峙多年的游擊隊、終結五十多年內戰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總統,以及近幾年來蓬勃發展的經濟或哪些可讓人借鏡的措施。我對哥倫比亞印象自始至終一直停留在它的首都波哥大,一座已經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要建在安第斯山海拔二、三千公尺高原上的城市,和它的居民也就是所謂的「高地人」。

從閱讀到翻譯《聽見墜落之聲》,我第一次真正明白在馬奎斯小說裡讀到的「高地人」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有那樣的特質和性格,也才能稍稍理解馬奎斯初到波哥大,對這座城市所懷的忐忑不安心情。當然,每一個國家都有其對首都居民的稱呼,通常也都別有意涵;這就像阿根廷有它的「港口人」,布宜諾斯艾利斯居民以身為港口人為傲。

上個世紀下半葉,整個拉丁美洲傷痕累累,社會動盪不安,有白色恐怖、軍政府獨裁、毒品走私,社會暴力等等,從許多文學甚至漫畫作品都能窺見一二;《聽見墜落之聲》便是這樣的社會背景,讀來可發現故事的主軸是主角的恐懼與不安,作者透過一位年輕的法學教授娓娓道來一段徹底翻轉他的人生的往事,小說談及現實世界的三起空難、哀傷的神祕人物,當主角掙扎於回憶之間想解開過往之謎,卻不知道他的現實人生也無聲無息地跟著墜毀。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的寫實貼近的是一種哀傷無奈的寫實,不只是小說人物的人生,也是他的國家那段充滿暴力的歷史。

如今哥倫比亞洗去過去的惡名,擺脫毒品和內戰的包袱,經濟繁榮了,或許高地人也褪下從前給人的刻板印象。哪天有機會一遊,應該要能從比較輕鬆的角度來認識這個國家,把對它的雜燴印象放到一邊,踏進來自本地的胡安帝滋咖啡館品嚐一杯香氣四溢的咖啡。小說裡的面貌就讓它變成一種記憶

關於小說

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的兩部前作《告密者》和《科斯塔圭納祕史》都是透過主角,追尋歷史迷霧中的哥倫比亞往事,這個「冷硬偵探小說」手法也出現在《聽見墜物之聲》中。

小說主敘事者安東尼奧是一位年輕的法學教授,閒暇時間常流連在撞球間,因此結識了瑞卡多。神秘的瑞卡多話不多,人們傳說他曾入獄多年、曾是名飛行員,曾經有老婆、但真相究竟是什麼,無人知曉。一日安東尼奧跟瑞卡多離開撞球場,竟在街上遭槍射擊,瑞卡多當場身亡,安東尼也身負重傷。多年之後,以為自己淡忘過去的安東尼奧才發現,這段意外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還有其他人的,他決定離開現況,去解開一切的謎團。

從此,小說踏入中美洲的過去:美國與毒品宣戰、投入中南美的理想主義青年、農夫與毒品、還有一去不返的純真。那是瑞卡多的過去,也是哥倫比亞最荒誕又真實的歷史。藉由回憶和重述,安東尼奧逐漸明白「記憶是什麼?不是過去痛苦的清單,而是學著對他人痛苦的憐憫」。

*本文為《聽見墜落之聲》譯者之譯介。該書獲西班牙豐泉小說獎、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略薩、《追風箏的孩子》作者 卡勒德.胡賽尼......等眾多名家都給予盛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