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關於燒錢的二三事

2017-10-06 06:40

? 人氣

和(一)、(二)和(三)比起來,(四)的營運資本就很多爭議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以一般業績穩定的大企業來說,營運資本是一種「必要之惡」。一個在歐洲大車廠擔任營運主管的朋友跟我說,對他們來說倉庫裡的原料和半成品,乃至於停在港口那些已經完成但還未能出貨的新車,都是被「鎖住在倉庫裡的白花花現金」,他們每天的工作都是如何降低這些被鎖住的現金的金額和週期,不管是透過改善生產速度,或者靈活管理庫存,甚至於施壓供應商延後付款。

如果是這種性質的營運成本,通常有相對明確的周轉週期和可以量化的不確定性,因此適合的支應方式是銀行的短期借款。舉例來說,如果營運資本平均金額為六百萬美元、週期為半年,那麼合適的支應方式是向銀行申請為期半年的六百萬美元貸款,抵押品則為原料、半成品乃至於成品,到期後如果新的營運資本需求金額和週期沒有變化,就繼續展延。

這樣有明確的抵押品和風險水位的融資,銀行可以算出適當的利率,不管是哪一種,都一定比風險資本那年化率高達20%~30%的資金成本低許多,因此更為適合營運資本的融通用。

但為什麼許多新創向風險資本家募資時,還是會在Use of Capital裡面列入營運成本呢?主要是現實上新創——特別是以免費使用獲取使用者的網路軟體新創——多半沒有原料、半成品乃至於實體的成品可以作為抵押品,因此難以獲得銀行的貸款融資。

但反過來說,為什麼風險資本家願意去資助本來應該用銀行貸款支應的花費呢?原因跟我們前面針對行銷支出的討論是一樣的。舉例來說,臉書在高速成長的時期,雖然免費使用臉書的使用者對臉書來說是一個「只出不進」的營運花費,但由於臉書服務驚人的網路效應,每多支持一個使用者留在臉書上,就能吸引更多使用者加入,提高最終廣告主投放廣告的意願和金額,因此這樣的營運資本支出對臉書的長期價值是有著直接貢獻的,並非只是「鎖住在倉庫裡的白花花現金」。針對這類有加乘性質的營運資本支出,風險資本是非常合理的資金來源。

反過來說,創業家在編列營運資本的需求金額時,也要銘記上面這個原理。例如在硬體的領域中,我常聽到創業家跟我說因為要出貨200台的第一批試用者所下的訂單,所以需要花多少多少錢去進料和啟動生產線。但是如果這200台的出貨不能帶來更多的使用者下訂單,這種營運資本並不適合用風險資本支應。反過來說如果這200台的使用者在收到產品後,會很有積極且有效率地帶來更多的使用者下單的話,這筆錢就適合用風險資本支應。

最後,創業家募資時常常會被風險資本家問到預期的資金告罄時間(runway)和燒錢速度(burn rate),我有時也會被創業家反問我們期望的燒錢速度為何。如果考慮到新創的商業模式千百種,何者為適當的燒錢速度當然很難一蓋而論。但是反過來說風險資本的預期回報率卻是不管投到哪種新創都很類似的,所以我們可以應用資本效率的概念來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