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是在地化還是國產化?離岸風電的發展迷思

2017-10-09 06:30

? 人氣

「當前迫切需要的,更在於如何解決離岸風電在前瞻基礎建設及5+2產業創新計畫中,其產業利益的在地化問題。」(取自經濟部)

「當前迫切需要的,更在於如何解決離岸風電在前瞻基礎建設及5+2產業創新計畫中,其產業利益的在地化問題。」(取自經濟部)

壹、背景說明

隨我國四年風電發展計劃的核定,預計陸域風機裝置容量目標4年內達800MW(百萬瓦),再增加120MW,選定彰濱崙尾區、澎湖及台中加裝約50支,海上風電含3座示範風場將達520MW,離岸風電首波裝上百支,可在4年內吸引民間投資逾1,000億元。確實,離岸風電在台灣的大力發展,目前已吸引包括:丹麥丹能、德國WPD、美國北方電力、澳洲麥格里集團、英國玉山等籌組投資團隊積極投入。然則按照現行國內外廠商為搶離岸風電商機,已經就第二階段的潛能開發向經濟部提交文件備查,並於新近進入實質環評審查的裝置容量來看,已逾10GW,遠大於2025年政府規劃之3GW目標。準此,我國真正能期待帶動綠色產業在地建設並創造就業的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其存在價值備受質疑。相對於此,由於潛能開發計劃的實質環評正式啓動,在所謂「大彰化4案」、「海龍2案」、「海鼎3案」共審的「由遠而近」共約6GW的聯席審查前提下,廠商提出了是否臺灣的離岸風電開發最終取決於環評的質問,這種疑慮更隨新近環評僅通過兩案所引發的官、民爭議而白熱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姑不論這雙重的政策提問該如何去周全處理,當前迫切需要的,更在於如何解決離岸風電在前瞻基礎建設及5+2產業創新計畫中,其產業利益的在地化問題。經濟部長沈榮津先生,先前已在今(106)年8月24日代理期間表示;會請能源局訂出國產化關鍵技術項目,從外圍的葉片、鋼構等開始,逐漸深入到關鍵核心零組件及技術,例如變速器、發電機、開關設備等,沈部長進一步說明;希望在2025年可以進行到關鍵核心零組件國產化。他並強調:「只要政策明確,就能夠引導國內有談判籌碼」,至於最終國產化之目標,初估為70到80%之間。

據悉,政府前瞻建設中的基礎建設,已在興達港投入55億元打造海洋科技創新專區,培養海事工程人才的規劃,也會善用中鋼作水下基礎基地,並在台中港打造另一風電產業專區,以之為規劃組裝葉片的重件碼頭。換言之,一切看來極為理想。

然則,單單由能源局訂出國產化關鍵技術項目,加上由遠而近的主張,似乎和最終70到80%的國產化目標,容有太大的落差,那麼究竟沈部長的「政策明確」該當如何?我國究竟該如何在不違反WTO相關規範、促成跨政府部門協力、平衡環保與能源安全、強化公眾參與及利益分享、完善綠能產業願景的多元考量下,來提出一個明確的政策,實屬當務之局。

實則,所謂的「國產化」儼然成為一種各說各話、莫衷一是的用語,究其原意,應係源自於「在地供應」(local content)的比重問題;而雖說它可以包括由「本國」產業或「在地」的外國企業來供應,但是許多人只要一提及「國產化」,便直指其違反WTO規範!其實,這種直觀的反應,是值得再三思的。例如,最近台電便指其示範風場的三次流標讓其可以擺脫「國產化」壓力,便是其一,因台電所採招標規範,相對於歐洲的創新,是十分傳統的;其內容和英、法及其他歐洲國家所強調的「在地化」設計相較,實在談不上有獨厚內國的「國產化」。(詳後文之比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