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熱的夏季末梢,大學的新學期才正開始,台大校園內學生熙來攘往,急著在課堂間趕往下一堂教室。而政治系的教學教室明明還是下課時間,卻已座無虛席,慕名而來的學生排到教室外,直到看不見黑板,這是台大教授李錫錕開設的「政治學」課程。
一九八九年台北縣(現新北市)縣長選舉,當年李錫錕(以下簡稱「錕P」)接受國民黨徵召,與民進黨候選人尤清對壘,以小幅差距敗選後,他回到校園教授政治學至今。
由於風格強烈,錕P的課堂在校園備受矚目,還有學生自願為他經營網路社群,未滿一年竟已累積超過五十萬個「讚」。熱賣的新書《Power錕是這樣煉成的》更讓全台實體簽書會場場爆滿。是什麼樣的魔力,讓錕P如此受到年輕族群的歡迎?
學「力」的應對和可做的選擇
新新聞(以下簡稱「新」):學生稱呼你為「Power錕」,為何學生會取這樣一個稱號?“Power”有什麼特別的涵義?
錕P(以下簡稱「錕」):其實Power錕也不是最近一年才開始有的外號,因為我長年教政治學這門課,政治學就是在講“Power”,也就是俗稱的「力量」或說「權力」。最早是十年前有一次偶然的場合,我聽到學生用「Power錕」這個外號稱呼我,慢慢外號也就這樣傳開了。
至於Power是一種只要兩個以上的人相處,雙方之間就會發生力量的關聯性,它還可以概分成兩種傾向,一種是物理性的身體力量,另一種則是人格精神上的生命力,而政治學談比較多的常是後者。當人與人形成Power的關聯性時,就會發生像是角力、爭鬥的現象,而政治學就是在告訴讀者,碰到這樣的現象時可以採取的應對、可以做出的選擇。
北縣敗選,很長時間在「還債」
新:今日你的網路社群經營相當成功,也一定程度發揮了影響力。這對比當年你跟尤清的選舉失利,我們該怎麼看待其中Power的轉變?
錕:不瞞你說,我當時接受國民黨的徵召,其實政治實踐的內涵並不踏實。容我掉個書袋,用一個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eorg W.F. Hegel,一七七○~一八三一)的理論,來解釋這個現象。
黑格爾花很多心力講人類的精神潛力,在他看來,人的精神有一種「無限」的特性,會想往四面八方(universal)擴張、探索,實踐各種可能性。不過當精神要在物質的世界完成一種實踐,就會落下來成為一種具體狀態。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同心圓,最內部是精神,一層一層往外推就成了個體、群體、家庭、國族、天下,這一層一層往外推的過程,就是人類精神的實踐,而這每一層都會碰到政治,所以政治是很自然的、無所不在的東西。
藉此來看待當年,其實我當時還沒有往外推展到「選台北縣長」成為政治人物的程度,也沒有達到相應的志向。其實當時受到徵召,是因為國民黨看上我的學經歷,國外留學、台大教書,拿出來跟尤清比較不會「歹看」。
其實我還記得當年,輔選的選舉總幹事第一次看到我,就指名道姓對我說「李錫錕,你沒什麼了不起」,我想這一定程度也體現了國民黨對我的態度,他們要的只是我還算可以的學經歷吧。
但憑良心講,我當時還年輕也覺得被「捧」的感覺不錯,就決定出來選了。但其實內在的精神,跟外在實踐的落差很大,內在的志向撐不起這份社會實踐,有點「名實不相符」。
所以敗選之後整個垮掉,爾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在「還債」,不管是物質上的或是精神上的。我在Power的經營上是有過失敗經驗,後來回到校園二十多年間,其實也是持續用功,重建自己身體與精神上的Power。後來我這個網路社群,能夠受到一些年輕人的青睞,也許可以說是Power重建有點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