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4號,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發表「從台積電辦公室窗外看,還沒看到紅潮。」的言論,經過兩年的時間是我們可以來驗證這句話的時間了。
中國從2006年開始,半導體輸入產值已經超過石油,成為中國第1大進口項目,而且這個數字還每1年在成長,到2016年的進口值已經達到美金2300多億,遠遠超過石油的進口。也成為中國亟欲擺脫國外控制與壟斷的產品。
另一方面台灣目前對中國的產業有競爭優勢的越來越少,以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而言,LCD(液晶顯示器)是最明顯的例子,當年我們如火如荼在投資與升級液晶產業的時候,中國還不知道京東方(中國第一個液晶工廠)在哪裡,但是現在面板女王白為民除了政治因素不來採購外,事實上大陸面板廠規模已經可以供應中國家電產業所需的面板,甚至這些面板廠規模與產值都已經追過台灣,同樣的資本與技術密集,實在讓人對晶圓代工業更加提心吊膽。
中國有很多晶圓廠,但是要談到晶圓代工,中國大概只有中芯國際與聯電投資的廈門聯芯可以跟台積電在技術上做比較。
根據2016年中芯國際的財報顯示,他的28NM(奈米)製程營收僅佔該公司所有營收的3.5%,顯示他的良率一定有問題,中芯國際號稱2017將投入14NM的初期測試,顯然還有一段距離。
而廈門的聯芯集成電路是由台灣聯電與廈門市政府合作的公司,2014雙方簽約,今年開始量產28NM的製程,後續也會再往高階的製程發展。
可以看出這兩家公司的製程,最快就是28NM,更不要談20/16 NM,反觀台積電在2016年28NM以下的營收已經佔其全部營收的56%,其中16/20 NM佔31%,28NM佔25%,顯然台積電與競爭對手根本不在同一條路線上。
而台積電最新的3NM也準備在南科設立,下一個比較關心的話題是奈米的技術是不是走到極限了,如果是,會變成台積電最後會在原地等競爭者追上,如果不是,競爭者會看不到台積電的車尾燈。
而中國中央科技部號稱集合兩萬多名科研工程師,分別在全中國6大區域研究奈米技術(北京、上海、江蘇、瀋陽、武漢、深圳)希望合力布局奈米技術的研究,準備在十三五期間技術大躍進直接跳到5/7 NM,號稱2018年要導入生產,到目前為止,更是尚未看到蹤跡。
我們都知道製程越精密,IC供耗越低,CPU的運算越強,因此不管手機,物聯網...等運用,都盡量往高階製程發展,所以中國海思半導體(華為全資子公司)在手機、安防、編解碼等領域都有不錯的發展,仍然要靠台積電的支持,讓他的產品在市場有競爭優勢。
因此對於張董事長這句話:從台積電辦公室窗外看,還沒看到紅潮。似乎應該說2017再3年,還看不到紅潮。
*作者為雲林科大企管博士生、經濟及時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