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想讓學權進步,請先改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教場惡習

2021-01-27 05:30

? 人氣

學生是否可穿著額外禦寒衣物的議題,引發許多學生對於實際各校並未執行教育部的相關規定運行而引法討論。(示意圖,盧逸峰攝)

學生是否可穿著額外禦寒衣物的議題,引發許多學生對於實際各校並未執行教育部的相關規定運行而引法討論。(示意圖,盧逸峰攝)

近日由於寒流發威,學生穿著額外禦寒衣物的議題又躍上了媒體的版面,也引發許多學生對於實際各校並未執行教育部的相關規定運行而引法討論,甚至有學校教官直接名言:「若要照教育部規定,麻煩去教育部上課」此類誇張言論。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如何對於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而若不解決現在這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惡習,教育政策如何真正在各校得以落實?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近幾年來,教育政策的制定逐漸加入了以學生作為主體的思維,學生權益也逐漸受到重視,也在服裝儀容、學生自治與較為彈性的上學時間等議題有了創新性的政策制定。但往往各個學校基於行政的方便或是家長的反對,經常直接無視相關規定,或是鑽規定的漏洞,直接按學校的方式運行,這也使得即使政府有較為友善的學生政策但學生卻未能受到應有的保障。而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往往也因著不熟悉相關的規定或政策而只能繼續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而筆者認為台灣教育政策這種「上行下不效」的惡習,與2個面向有較為密切的關係:

台灣教育「升學導向」的社會風氣,影響學校與師長對於學生權益的認知。對於高中的學生而言,似乎藉由取得大學考試的好成績以進入頂尖大學中的熱門科系,一直以來都是家長與社會所賦予的期待,也因此各高中職的榜單內容往往決定了招生的成效。也因著這樣的壓力,學校往往除了在教學內容的努力外,在學生生活的管制上也採取相對嚴格的手段,逐漸剝奪學生的權益,甚至因此出現了以管理甚嚴著稱的私立名校。而學校實施體罰、禁愛令的新聞也時有所聞。雖相關舉措或影響學生的權益甚至因此有創傷,但在家長默認或公開支持的情況下,即使對於學生學習環境較為友善的政策也常難以真正被執行,甚至出現像是上述「去教育部上課」等誇張言論。

現時教育主管機關經常存在負責制定制度但不做後續監督的狀況,常看到教育部門因應國際趨勢或社會變遷,在學生權益上做出變革,但因著學校的鑽漏洞,對學生有利的政策經常讓學生們「看得到吃不到」。而學校對於教育部政策不執行的行為雖然經常是不合法的,但長期以來卻缺乏處罰機制,教育部常只能採取降低年度考核、減少補助的方式處理,卻欠缺更為強硬的做法保障學生權益。微不足道的懲罰手段也使得各校更「勇於」違反教育相關政策,卻使得學生權益的保障更難被實踐。

也因此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中,應該更加強化教育部門與學校間溝通的橋樑,讓各學校理解教育政策制定其背後的原因,並藉由討論取得學生與學校間皆可接受的教育政策。而在教育部門方面,在制定完教育政策後,應盡可能達到監督的義務,並對於違反的學校提出有效的懲處機制。而讓學生清楚知道自己的權利也是重要的,讓學生能夠有更加良好的學習環境,並且即使在權益受損也能知道何種渠道能保障自己的權益不致受損。但更重要的是要改變社會上長期存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因為唯有讓學生在有彈性、人性化的教育環境下學習,才能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的價值,讓社會有更強大的競爭力,以面對未來快速變化的世界。

*作者為東海大學社會系學生,現新竹縣政府青年諮詢委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