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歷時3年擴建後,去年12月重新開放。其中除了突出中華民國外交官何鳳山的貢獻,也記錄許多民間互動,像是「玫瑰玫瑰我愛你」這首經典歌曲和猶太人的關聯。
從1933年到1941年間,有超過3萬猶太難民到上海。多數人在此艱難展開生活,他們在這裡開裁縫店、當醫生、辦學、結婚,紀念館內展示了相關證書。儘管紀念館在陳述及說明文字上幾乎未見「中華民國」字樣,但這些證書的落款日期均為中華民國年份。
上海是當時全世界少數幾個接納無護照移民的城市之一,但猶太人離開歐洲前往中轉國家或目的國仍需要簽證。
1938到1940年間擔任中華民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就是國際上少數幾名願意對這些猶太難民施以援手、發放簽證給他們的外交官之一,他在2000年被以色列政府授與「國際義人」稱號。
當時到上海的猶太人多數集中在虹口區,也會與在當地的中國人互動;「玫瑰玫瑰我愛你」這首中國歌曲能夠被世人傳唱,就與跨國情誼有關。
1939年,猶太音樂家約阿希姆(Joachim)兄弟來到上海避難,開了一家琴行,組織一支小樂隊,經常在霞飛路(現在的淮海中路)的一間咖啡館表演。
哥哥奧托・約阿希姆(Otto Joachim)認識了中國作曲家陳歌辛,陳歌辛將曲調哼給他聽,他記錄下來,於是就有了後來的「玫瑰玫瑰我愛你」,這首曲子也是1940年電影「天涯歌女」的插曲之一;1951年被美國歌手翻唱成英文歌後迅速在美國走紅。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除了呈現許多當年猶太難民的故事,還保留了經過翻修的摩西會堂,這是上海僅存的兩座猶太會堂舊址之一,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使用,但仍可感受到猶太人在宗教信仰、教育等各方面的嚴謹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