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向來是民主國家的人民最神聖的權利,因為可以用自己的選票來決定執政者的去留,台灣在民國85年開始總統由人民直選,對當時的人意義非常重大,因為是從威權時代轉型到民主時代的開端,因此人們對於投票是寄予厚望和擁有信心的。
然而隨著民主時代逐漸成熟,政治情境的發展也到了巔峰衰落階段,人民所選出來的政治人物開始出現脫序行為(貪汙、不做事、不專業、濫權……等),這些行為源自於台灣政治黑暗環境(同流合汙、官商勾結……等)所導致的結果,但是對人民而言,對政治人物的期待就是可以清廉及發揮能力在專業領域上,並且有效的監督政府和為人民謀福利,經過長時間政治情境的惡化,人民開始對政治產生厭惡感,甚至不願意接觸或參與政治。
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政治經驗豐富的希拉蕊獲得人民選票(非選舉人團票)共計6千5百萬左右,而商人出身無政治背景的川普獲得人民選票(非選舉人團票)共計6千3百萬左右,然而有政治背景的希拉蕊只贏過無政治背景商人出身的川普兩百萬票左右而已,從上述美國選舉資訊及其他客觀分析(投票行為)顯示出,人民對於有政治經驗的候選人產生不信任感,認為其執政對人民效益不大或將使政壇依舊陋習不斷,反倒是對商人出身的候選人寄予厚望,打破認為有政治背景的會勝於無政治背景的傳統觀念。(2014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便是最好的例證)
而人們對於候選人政見及想法的觀念也有很大的轉變,傳統是支持全部中規中矩的政見(減少稅收、增加社會福利……等),也許是因為看慣了政治人物說一套做一套的現象,現在轉向支持政見中一部分是豪放且符合大眾心理的政見(越界捕撈的漁船直接轟炸……等),美國2016總統大選的川普勝出之其中因素也包含這個。
台灣從民國85年總統直選到現今民國106年,其中的5次選舉(2000/2004/2008/2012/2016)候選人都是有政治背景的,或許受到前段敘述所說,沒有非政治出身的人可以投,因此選擇不投票或是廢票,從2004年總統選舉有3百萬人左右有投票權沒有投票,到2016年總統選舉有6百萬人左右有投票權沒有投票,這個趨勢將會逐年增加。
筆者認為,因應新世代投票思維的出現,台灣未來的總統選舉若是能有無政治背景的強人出來競選,對台灣政治環境來說或許是一個轉機,也能促使台灣政治情境重新滋潤回歸成熟穩定階段,這個就值得人民及政黨好好思考了。
*作者為時事觀察者